章甫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诗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关键的字眼,然后进行概括总结。此题的关键是“妆楼春夜宴集句”,从题目中可以看出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描写了花有清香、月有阴、长河渐落、晓星沉、劝君更尽一杯酒,又典春奁半臂金等场景,表达了作者在花月清光中欢宴畅饮,尽情欢乐的情景。 【答案】 ①花有清香月有阴,长河渐落晓星沉:花香四溢,月色朦胧,河水渐落,晓星隐没
这首诗描绘了桃花渡水,出山中的景象。桃花笑面奇开异样红,寰宇久非秦世界,仙葩何处不春风。 注释:武陵桃 —— 武陵,指湖南的武陵山脉,传说是桃花源所在之地。这里用武陵桃来比喻桃花。桃花渡水,出山中——桃花渡口,河水流过山间,两岸桃花盛开。笑面奇开异样红——桃花的花瓣像人的笑脸一样绽放,颜色鲜艳夺目。寰宇久非秦世界,仙葩何处不春风——宇宙广阔,不再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时期,到处都有美丽的桃花
【注释】 西成:指唐玄宗时的“年丰万宝”。 造物:指自然的恩赐。 农事苦:指农民的艰辛劳碌。 微风:和煦的春风吹拂大地。 【赏析】 首句“年丰万宝庆西成”,是描写丰收的景象,突出了唐代盛世的富饶,为下文做铺垫。第二句“四野都闻穫稻声”描绘出一片繁忙的收获景象,人们忙碌在田野里,到处都是收割稻谷的声音。第三句“造物也怜农事苦”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同情之情,认为大自然也理解并同情农民的辛劳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自题水墨山水照:这是诗人给自己的水墨山水画写的题诗。 - 流水空山自爱吾:这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喜爱,他认为山清水秀,是自然的美好景色,因此他独自欣赏。 - 清时有味与谁俱:这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的事物,只有自己能体会到,没有谁能与他一同分享这份美好。 - 解人道子心同素:这表达了诗人认为只有理解他的人,才能看出他的画中蕴含的真挚情感。 - 画我红尘半点无
第一句“自落寰中一散人”,意为我是一位从尘世中脱离出来的隐士,也就是道家说的“神仙”。这里的“自落”是“自己脱离”的意思。 第二句“袖云洞里认前身”,意指我曾在云雾缭绕的山洞中找到了前世的记忆,也就是说,我前世可能是一位修炼成仙的人。 第三句“写生妙手希藏拙,却笑无心已入神”,意为虽然我擅长画山水,但有时也故意隐藏自己的技巧,以显示自己的笨拙,但这种“无意”之中已经达到了高超的境界
【注释】 1. 斑斑:指泪水。 2. 哭诗章:即《吊古战场文》,曹操的名篇之一,写在战场上为阵亡将士而作。 3. 胡遽亡:指胡人被曹操打败后很快灭亡。 4. 生我:指曹操出生的时候。 5. 靡瞻(mǐzhān):没有瞻仰,即无法瞻仰。 6. 遥:遥远的意思。 7. 白云乡:指天国。 【赏析】 这首诗是曹操的儿子曹丕为其父曹操写的挽歌。曹操生前有《观沧海》等诗,死后又作《短歌行》、《观沧海》等诗
【解析】 本诗题一作《哭母》,是一首悼亡诗,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逝去母亲深沉的感情。 “十丈莲花”:指佛寺中的荷花池,因池中有十丈高的荷花而得名。 “礼佛开”,指在佛前祭拜。 “音容恍惚”:指母亲去世后,她的声音和容貌变得模糊不清,无法辨认。 “下莲台”:指母亲去世后,她的身体被放入了莲花盆中。 “儿孙妇女”:指在场的子女、孙子孙女和妇女们。 “环坛”:指围绕在坛场四周的人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赏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及思想观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题黄壁山水”是一道鉴赏诗中某句诗的作用的题目,答题时先指出该句在诗句结构上的前后作用,然后分析其在写景上的作用、表达的情感或抒发的情怀,最后分析其表达效果即可。 “云烟尺幅势千寻,水色山光万象森。”意思是说:云雾缭绕着的山水画,有千丈之势;那水色山光的景象,仿佛万千物象都聚集在一起
【注释】 西施泛湖图:指《西施浣纱图》,是一幅描写西施浣纱的国画,画面上西施站在小舟上,正在浣纱。 笑倾城:指西施一笑倾城。 姑苏:苏州,古称吴。 水殿:指香山寺中的水殿。 【赏析】 此诗写《西施浣纱图》一诗。“一笑倾城已沼吴”,写西施之貌。西施本以美色闻名于世,而她那一笑之美更是令人倾倒。她的美貌不仅令吴王陶醉,也使全城之人为之倾倒。“泛舟不复醉姑苏”,写西施之才。西施不仅美貌动人,更有才艺
注释:春天来到东郊,万物复苏,大地呈现出一片生机。阳光照耀着花草树木,显得格外耀眼。即使花儿争奇斗艳,也比不上春天的美景。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春天东郊的美景,诗人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将春天的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通过对阳光、花草、树木等细节的描述,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诗人还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动的个性,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春天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