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甫
诗句释义与解析 1. 三月寻芳禊事修 - 三月:指农历三月上旬。禊事:古代的一种祭祀活动,通常在春分或夏至时节举行,以除灾求福。修:举行,进行。这里指的是举办春季的祭典活动。 - 译文:在三月上旬,我们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春祭仪式。 - 注释:三月上旬(农历二月十五左右),古人认为此时天气和顺,适合举行祭祀活动。春祭,即春分或夏至时举行的祭祀活动,用以祈求农业丰收、祛邪避害。 2. 兰亭胜会几时休
注释: 1. 一方灵几一孤檠:指摆放着父亲的遗像和一盏孤灯。 2. 半起幽风半灭明:指灯光时明时暗,好像在诉说着父亲生前的苦楚。 3. 更苦夜号添母痛:形容子女因思念父亲而痛苦难忍,哭声凄厉,仿佛能增加母亲的悲痛。 4. 几回泣血忽吞声:形容子女因思念父亲而哭泣得泪水纵横,但突然又强忍着哭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逝去的父亲的诗,通过描绘父亲的遗容和家中的情景,表达了子女对父亲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诗的格式如下:诗句,译文,注释。 诗句: 1. 灯月无情烂不收 2. 来朝佳节更悲愁 3. 五城若弛金吾禁 4. 魂在诸天何处游 译文: 1. 明月如旧却不肯收下我,它无情地照亮了我悲伤的心。 2. 明天是美好的节日,我却更感到悲伤和痛苦。 3. 五座城门好像已经放松了对金吾的禁令,我的灵魂似乎可以自由穿梭于天界。 4. 我的灵魂在天界游荡,不知道该去向何方。 注释: 1.
注释:父亲去世后,我深感遗憾,希望他能够显扬名声,但现实却如此凄凉。我未能得到俸禄和荣耀,只能空教儿子读父亲的诗书。 赏析: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对父亲去世的悲痛之情,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敬爱和怀念。诗人用“名心愿已虚”来表达自己对父亲的期望和失望,用“有子空教读父书”来表达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整首诗情感深沉,寓意深刻,是一首感人至深的悼亡诗
【注释】 1. 恸绝:非常悲痛。 2. 椿:椿树,这里指父老。 3. 瀛岛:神话传说中海上的仙山。 4. 春游:春天游玩。 5. 大梦:大觉之梦。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父亲的诗。诗人在这首诗里,对父亲生前的遭遇和死后的情景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全诗语言简洁明快,感情深沉悲切,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无限哀思。 第一句“惊号无状恨无穷”,诗人用一个“惊”字,写出了他对父亲的突然离去感到的震惊和悲痛
注释: 1. 越呼返魄愈无知:越,通“吁”,长声叹;返魄,指魂魄回到身体。越呼返魄,即长声叹息使魂魄归来。愈无知,意谓对父亲去世感到悲痛已极。 2. 惊报亲朋半信疑:报,指告诉;信疑,指相信与否。 3. 恨却药汤全未奉:恨,遗憾之意;却,推卸的意思;药汤,这里指服药;全未奉,意谓没有给父亲服过药。 4. 枉生养老读书儿:枉,白白地;生,出生;养老,养育;读书儿,意谓有志于读书的子女。 赏析:
注释: 承家十二世儒门,少教儿曹老教孙。 翻觉放翁藏本少,检书何止一箱存。 解释: 1. 承家十二世儒门:承家十二世指的是一家有十二代都是读书人的家庭。儒门则表示家族世代都从事读书人的行业。 2. 少教儿曹老教孙: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从小教育子孙,年长的教孙子。这里的儿曹和孙都是对子孙的称呼。 3. 翻觉放翁藏本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发现家中的藏书并不多。这里放翁是指作者自己,藏本则是藏书的意思。
【注释】: 六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易经》、《乐经》、《春秋》。 手亲裁:亲手制作或书写。 三箧:三个箱子,代指书籍。亡书,亡佚的文献。 苦记来:苦苦记忆。 手泽:遗留下的笔迹。不堪:难以忍受,无法忍受。 频抚卷:频繁地抚摸书本。 哀:悲伤。 译文: 儒家经典都是亲手制作或书写的,亡佚的书籍也苦苦记忆来。 亲手制作的笔迹不能频繁抚摸,每次抚摸就更加悲痛
【注释】 1. 樵夫:砍柴的人。碧云:青山。 2. 丁丁:斧声,伐木声。 3. 山上斜阳山下落:夕阳西下。 4. “一肩”:指樵夫肩上挑着的满满一担柴火。 5. 晚霞:傍晚天空出现的云霞。 【赏析】 这首小诗描写一位樵夫在日落时分上山打柴的情景。诗的前两句写樵夫上山砍柴的动态。“樵夫踏碎碧云飞”,意思是说樵夫砍柴的声音把天上的白云都震碎了,形象地表现了樵夫砍柴时的雄健有力之势。“伐木丁丁采四围”
诗句原文: 步过溪南别有天,杏花村在白云边。 仙翁贪醉个中景,解下杖头沽酒钱。 注释: (1) 步过溪南别有天:走过溪流的南边,发现一片完全不同的天地,如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2) 杏花村在白云边:在杏花盛开的地方,仿佛与天边的白云相接。 (3) 仙翁贪醉个中景:一位仙翁沉醉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 (4) 解下杖头沽酒钱:他放下了手中的拐杖,准备用它来换取酒钱。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