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有湘
注释:家园白牡丹,是一首描绘牡丹花的诗,诗人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牡丹花的美丽。 赏析:这首诗以牡丹为题,展现了牡丹的娇艳之美。首句“天风昨夜曳仙裙”,以天风为引子,描绘了牡丹花在夜风中摇曳生姿的景象,如同仙女舞动裙摆一般。次句“缥缈高台一段云”,则进一步描绘了牡丹花的高远与神秘,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上。第三句“好共海棠春睡足,不将浓艳嫁东君”。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将牡丹比作春天的海棠
注释:坐在对坐的鸳鸯草旁,行走着看着蛱蝶花。 那知春天又到了夏天,远方游子的家还没有回到。 赏析:这是一首闺怨诗,表达了闺中女子对远行在外丈夫的思念之情。首句写景,通过对坐的鸳鸯草和行走的蛱蝶花,形象地描绘出女子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喜爱之情。第二句则是对第一句的理解,通过春天到夏天的更替,暗示了女子对丈夫长时间未归的担忧之情。第三句则直接表达了女子的情感,即那知春天又到了夏天,丈夫仍未归来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能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手法进行赏析。 “露华寒夜滴柴扉,留滞天涯未拟归。”这两句诗描写了诗人在秋日寒冷的夜晚,听到窗外的滴水声,看到屋外银白的月光洒满大地,他不禁想起自己漂泊在外,不能回到家乡的苦闷心情。其中“柴扉”、“寒夜”、“露华”、“雁杳”等词语都是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的写照,也表现了作者的孤寂与落寞。
诗篇:哭夫子 千里良缘合倡随,于归不满十年期。 最伤薄命分鸳侣,犹幸高名占凤池。 故国泥封闻信日,长安春色看花时。 无端遽赴修文召,不管空闺怨别离。 注释: 1. 千里良缘合倡随:指两人因缘深厚,如同千里之外的佳偶般被命运牵绊。“合倡”意味着共同生活、携手前行,“随”则表示顺从或应允之意。 2. 于归不满十年期:意指女子嫁给某人不到十年的时间。这里的“于归”指的是女子出嫁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银汉霜华下井梧,愁心曾耐夜啼乌。 注释:在银色的月光下,井边的梧桐树被霜打湿了,我的心情就像那夜里不停啼叫的乌鸦一样沉重。 2. 月移妆阁侵书幌,风动形容出画图。 注释:月光悄悄移动,把妆阁的影子投射到窗棂上,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微风吹过,使得人的面容仿佛出自名家画作。 3. 咫尺相看言笑隔,依稀偏怪梦魂无。 注释:虽然近在咫尺,却只能远远地看到对方的笑容
注释: 哭夫子 一自公车去不还,从今信有望夫山。 赤绳虚系三生约,红泪惟馀两袖斑。 诀别未曾真正恨,梦境时常见欢颜。 也知寿命原无定,怎料盛衰只在瞬。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悼念亡妻的诗。诗人在公车上被贬官后,妻子就去世了。妻子去世后诗人常常梦见她,梦中的她总是笑靥如花,而醒来时却只有两袖斑斑血迹。这首诗就是表达了诗人在妻子去世后的悲痛和怀念之情。 第一句"一自公车去不还"
这首诗是诗人在哀悼自己的老师时所创作的。诗中描述了作者对老师深厚的感情,以及老师离世后给他带来的巨大冲击。 注释 1. 父子夫妻总幻因:指世间一切皆为虚幻,包括父子夫妻的关系,都是短暂而易变的。 2. 夜台相见可相亲:指在冥界(或死后的世界)能与已故的亲人相见,感到亲切。 3. 无端生死偏摧我:表示无法接受生死无常的事实,觉得这样的变化特别打击人。 4. 不定功名却误人:指功名利禄难以捉摸
【注释】 ①晓思:即“晨思”,早晨的思念。②鸡初唱:指天刚亮的时候,报晓的公鸡就开始啼叫。③翠眉寒:用来形容人的脸色或眉毛的颜色,这里指自己因想家而显得有些忧郁。④宿鸟翻林树:宿夜的鸟儿翻飞在树林之中。⑤归鸿振羽翰:归雁振动着翅膀,飞翔在天空中。⑥乡国信:家乡的消息。⑦何日报平安:怎么能够告诉家人平安呢?⑧翰:书信,这里代指书信。 【赏析】 《晓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以写景起头
【注释】茱萸节:九月九日重阳节,民间有佩戴茱萸的习俗。 霏霏:纷纷扬扬的样子。 故国秋莼老:指作者在故乡已经多年未能回家。 他乡客梦稀:指作者在异乡做客时,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彩云飞: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诗人用此来形容自己思念弟弟妹妹的心情。 赏析:这是一首写重阳节感怀的诗。诗的开头两句“每到茱萸节,思亲泪满衣”,点明了题意。诗人每逢九日重阳节,就想到亲人,不禁泪流满面。“每”字
【注释】 西窗剪烛:指夫妻团聚的夜晚。鸰原:指兄弟相聚的家乡,这里借指兄弟。梦魂:指梦中的灵魂。吴山:泛指江南一带的山水。泛泛:形容水流的样子。相期:指期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西窗下,与弟妹剪烛夜谈,不觉已是深夜。他想到弟妹即将离乡远行,不禁黯然神伤,而弟妹则因思念兄长而愁绪满怀。他们互道珍重,约定日后重逢。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