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祖珍
注释:断除须发著僧衣,精进当遵古佛仪。 一念不生亲领略,方知我法妙难思。 释义:断绝世俗的烦恼和欲望,穿着僧衣修行佛法。精进地遵循古佛的教诲。只有当心中没有杂念,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佛法的精妙
【注释】 心月:即心镜,比喻心境。 孤圆:独圆。孤,一作“孤”。 虚明:虚无明亮。 耀古辉今:照耀古今。 毫不(háo)漏:没有一点遗漏。 【赏析】 这是一首颂扬佛祖的诗。此诗是说佛祖的心境如明月之形,其光明如日月之晖,无所不照,毫无一点遗漏
注释:春天已经过去,夏天刚刚开始,我们相逢时不要再谈论本来的心性。随缘斋粥,海山寺的草很深,从听堂前的草很深。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寺庙生活的诗,展现了诗人在寺庙中的生活状态。全诗通过对寺庙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心境。 首句“春已去,夏初临”,点明了季节的更迭,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的感慨。春天已经过去了,夏天刚刚开始,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一个结束。 颔联“相逢休话本来心”
注释:九夏,即夏天。斯,这个。结集,指聚集在一起讨论问题或交流思想。满堂云水复明谁,满堂的云彩和水波交织在一起,是谁在发光呢?若言相见交肩过,如果你说要与他们见面并并肩而过,未免依前落见知。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炎热的夏天与朋友们相聚的情景。诗人通过对比“云水”和“人”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他感叹自己虽然希望与朋友们相聚,但却无法摆脱世俗的眼光,总是被人们所认识和评判
寻牛须访迹,学道访无心。 译文: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我们需要寻找正确的方法与路径,而非盲目地追随他人或某种固定的模式。只有当我们摒弃了世俗的束缚,才能真正领悟到真理的本质。 注释: 1. “寻牛”:比喻寻找真理的过程,如同追寻一头正在移动的牛一样,需要不断地观察、思考和实践。 2. “须访迹”: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和实践来探寻真理的踪迹。 3. “学道”:学习如何理解和应用真理的方法。 4
【注释】 偈三十五首 其十三:这是《全唐诗》中的一首五言律诗。偈:指佛教的偶语。偈三十五首,即五律五十首。此是第三十五首。 离四句,绝百非:离开四句(指偶语)和百非(指谬误)。 头长三尺知是谁:意思是说,头上三尺高(意谓头顶),是谁在说话呢? 江北江南问王老:在江之北岸、水之南岸,向王老打听情况。 一狐疑了一狐疑:有一只狐狸怀疑另一只狐狸,表示怀疑的意思。 【赏析】
偈三十五首 其十五注释: - 向上一路:指修行的路径,通向高深的境界。 - 千圣不传:指这一路非常难以学习或领悟。 -恁么:如此、这样的意思。 -明得:明了,明白。 -十万八千:形容数量多,无法计数。 -桃红李白蔷薇紫:桃花嫣红、梅花白、蔷薇紫色,都是春天常见的花朵颜色。 -春风:春天的风,象征万物复苏的季节。 -总不知:总是不知道、不明白。 译文: 在修行的道路上
注释:文殊菩萨在三处度夏,另外两处山峰被禁足。 谁知他故意把住放行,完全违背了真正的佛法,也背离了世俗的规矩。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所作的《偈三十五首》中的第二十三首。全诗通过对文殊菩萨的行为的描述,讽刺了那些违背真实佛法、背离世俗规矩的人
岩谷相从始晏然,又携瓶锡应时缘。 奉川此去无多远,兴发何妨访戴船。 我将逐一对这首诗进行释义: 1. 首句“岩谷相从始晏然”:描述了一种和谐宁静的情境,可能是在山间或溪谷中找到了一处清幽之所,与自然和谐相处,心境也随之宁静下来。 2. 第二句“又携瓶锡应时缘”:提到了携带着瓶子和锡杖这种修行用具,象征着随时准备随缘修行,顺应自然,体现了修行者的随和与从容。 3. 第三句“奉川此去无多远”
注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描述了牧童在山上吹笛,惊动了树上的乌鸦飞走的情景。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牧童在山岭上吹起笛声,惊起了树上的群鸦,它们纷纷飞向空中,围绕树木盘旋,最后消失在远方。这幅画面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展现了牧童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牧童吹笛时的专注、专注、宁静、安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