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方
【注释】: 树倒藤枯:树木倒了,藤也枯了比喻事物的消亡、衰败。 个中谁解辨宗由:其中谁能够了解这宗事的因果呢? 堂堂蹉路沩山老:堂堂正正地在修行的道路上走了很久。蹉(cuō)道,指修行的道路。 空去空来一肚愁:走了一段又一段的路,心里充满了忧愁。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禅宗“无为法”的一种理解,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叹。诗中“树倒藤枯笑未休,个中谁解辨宗由”
注释: 东岭西岩,山路上昏暗难以通行。有谁曾经见过古老的乾峰? 云门把手,虽然步伐一致,但白云在天上飘动。月亮藏在天空中,仿佛在含情脉脉地望着我们。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观图卷。首句“东岭西岩路暗通”描绘了山路的曲折和幽深,使人产生一种探索未知的感觉。第二句“有谁曾见老乾峰”则表达了作者对古老乾峰的向往和敬仰之情。第三句“云门把手虽同步”形象地描绘了云门山与乾峰之间的密切关系
注释:老作丛林是赵州,指禅宗六祖慧能大师。两拳提起不轻酬,比喻禅宗的顿悟。无星秤在当人手,比喻禅宗的当机。斤两都卢在里头,比喻禅宗的当体。 赏析:此诗赞美了赵州禅师的禅法。赵州禅师以“吃茶去”为名,主张“喝”,反对“吃”。他提倡“见性成佛”,认为“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这些观点在当时都是很有新意的。 赵州禅师的禅法强调“顿悟”,而顿悟的契机就在“当下”
注释:春风迟迟不来,春天的景色已经衰老,只能回忆起后园里那头吃草的驴。 满天明月照耀着行人,而我却独自在野客溪边早早地归去。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位游子对春光逝去的感伤之情。首句“风信不来春色老”,直接点题,表达了对春日美景流逝的惋惜之情。第二句“却忆后园驴吃草”,通过回忆过去在后园喂驴的情景,进一步抒发了对春天逝去的哀思。第三句“满天明月赠行人”,以明月寄托深情,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注释】: 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担板:挑着担子。几人:几个人。扶:扶持。丧者:死者。多应:大多。在半途:行至半路。言下:言语之间。教通彻:使通晓。彻,明白透彻。去:去往。迥然:形容心志清醒的状态。心眼:指人的内心。顾醒苏:内心醒悟、苏醒。苏,苏醒,这里指恢复意识。 译文: 建德睦州一带,挑着重担的人,大多是要赶路的;路上死去的人,大多是因为走得太快或太累而死亡。人们常说
【注释】 坏与不坏:好的和不好的。 言端语端:言辞正直。 舌头咬破:比喻说话过于直截了当,得罪人。 自觉心酸:自己心里感到痛苦。 大随投子:指大和尚释大随。 终无两般:永远没有两种不同的情况。 万里区区:形容距离遥远。 独自往还:独自往来。 【赏析】 《颂古三十八首》是宋代诗僧释慧空所作的七律组诗,共三十八首。此诗为第三十二首。全诗通过“坏”与“不坏”,“舌头咬破”,“大随投子”等对比
这首诗的原文是: 桃花端的悟灵云,添得玄沙劫外春。 满地不知何处去,尘尘刹刹露全身。 注释:桃花盛开的地方,悟到了灵云的境界,增添了玄沙劫外的春天。满地不知道该往哪里走,到处都是尘世和佛寺,都显露出了自己全身的真谛。赏析:这是一首赞美桃花的诗,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悟。诗中运用了“悟灵云”、“玄沙劫外春”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桃花的美丽和生命力。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满地无处可去的描写
注释:曾经穿越龙潭,向上机缘寻求解脱之道的悟道者(“上机”),便用一棒的力量向前挥去。当头突出,谁能够分辨出来?只有丛林里的修行人能够知道。 赏析:这首七绝是颂古三十八首中的第二十八首。此诗赞扬了禅宗祖师慧可大师,他曾经穿过龙潭,向上机求法,最后得到达摩祖师的指点,得到了佛法的传承。诗中赞美了慧可大师的禅定功夫,他用棒力向前挥去,当头突出,无人能够分辨出来。只有丛林里的修行人才能够明白其中的意义
赵州曾探水,茱萸无一滴。 注释:赵州,地名,这里代指赵州桥,因石拱横跨在晋流之上而得名。探水,即过水。赵州桥是古代著名的石拱桥,建于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和建造。据传说,李春为了验证自己设计的石拱桥是否坚固,曾在水中试验了很多次,但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方法来测量水的深浅和流速。直到有一天,他在水面上看到了一个倒影,才恍然大悟,终于找到了一种方法来测量水的深浅和流速
注释:报客传言已经通达,叉手低头便鞠躬致意。对面一双青白眼,当头走过住山翁。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贯休的作品《颂古三十八首》中的第二十三首。这首诗描写了一个人面对客人时,叉着双手,低头行礼,但对方却以白眼相待的场景。诗中的“报客”、“传信”、“鞠躬”、“青白眼”等词汇都表达了这个场景的意境。整首诗通过描绘这个场景,反映了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