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遵式
隐者 隐士生活之真实写照 1. 无为与无事者,白首白云闲 - 隐士追求内心平静和超然物外的生活 - 隐者享受简单自然生活方式 - 白首白云象征隐者的自在与宁静 2. 酿酒担寒瀑,寻猿过别山 - 隐者从事自给自足的农耕或酿造活动 - 寻找并陪伴猿类等野生动物度过时光 - 体现隐者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哲学 3. 岂知名利客,鞭马向秦关 - 描述世俗名利诱惑下仍坚持隐逸生活的隐者 -
注释: 1. 十六观经颂:指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观经》等十六首佛经赞。 2. 水观第二:指第十六首《水观》之第二。 3. 次作水想见西方:指在想象中再次见到西方净土的景象。 4. 一切皆为净土水:意指一切都可以归结为纯净的净水。 5. 既见水已想成冰,皎然映彻琉璃地:意思是说,当我真正看到清水时,已经想到它如同冰雪一样洁白,而且能够反射出清澈的光线,照亮了琉璃般晶莹剔透的天空。 6.
寄刘处士 度月阻相寻,应为苦雨吟。 井浑茶味失,地润屐痕深。 鸟背长湖色,门闲古树阴。 想君慵更甚,华发昼方簪。 赏析: 这是一首寄给刘处士的诗。诗人在这首诗中描述了自己与刘处士的交往经历,以及他的生活状态。 第一句“度月阻相寻”,表达了诗人与刘处士之间的距离感。他们无法再像以前那样经常见面,只能通过月亮来相互思念。 第二句“应为苦雨吟”,暗示了诗人因为连绵不断的雨而感到痛苦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和重点来筛选诗句即可。 “五六百年内,金躯亦化尘”,意思是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那金身也化为尘土了。“金躯”是佛教语,指佛的肉身,“化尘”意为变成灰尘。 “方知新冢上,尽是古人身”,意思是才知道新坟上埋葬的尽是古人的身体。“新冢”是新坟的意思,“尽”是都、全部的意思,“古”是古时候的意思,“人”指身体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通过描述友人即将离去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官满载琴书,乘春入上都。 “官满载琴书”指的是送别的官员带着满车的琴书。这里的“官”指的是官员,“琴书”则是指琴和书。官员带着琴书,说明他即将离开京城,前往上都。“乘春”指的是春天,表示时间是在春天。 烟波离远岸,桃李发中途。 “烟波离远岸”描绘了一幅江水茫茫、船只远行的景色。“桃李发中途”则是指桃花李花盛开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禅家真隐处,翠谷倚城隍。” - 注释:禅宗的圣地,真正的隐居之地。“翠谷”形容山谷景色秀丽而幽深。“城隍”是古代对城墙和守护神的称呼。 - 译文:这真是一个禅宗修行者的真正隐居之所,它位于美丽的绿色山谷之中,仿佛是城市中的一隅宁静。 -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处远离尘嚣、宁静祥和的自然美景,体现了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 第二句:“海近云归早,山孤鸟去长。” -
酬答高士,以诗相赠。 鸟外清闲极,谁能更似君。 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 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 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群。 注释: 1. 酬答高士,以诗相赠。 2. 鸟外清闲极,谁能更似君。 3. 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 4. 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 5. 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群。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高士的诗歌。诗人在与高士的交往中,感受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深厚的修养
【注释】 溪竹拥疏帘,溪云冷不厌。 千岩唯虎伴,一讲许诗兼。 煮茗敲冰柱,看经就雪檐。 有时开静户,寒日下峰尖。 【赏析】 此为赠弟智伦的七言绝句。首二句写送别,以竹和云作比,表达对弟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四句写与弟同行之乐,以煮茶、看经、听讲等生活琐事来表达兄弟情谊深厚;后二句写山中清幽景致,以及自己独处时的惬意心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语言简练,是一首送别之作
游天台观 古观春山下,寻幽似有期。 瀑清冥坐久,峰好独归迟。 客啸巢禽识,仙踪药叟知。 我来无别趣,禅性尽相宜。 注释:古观建在春天的山脚下,寻找幽静之处好像有一段时间了。瀑布清澈透明,静静地坐着很久,山峰优美,一个人回去的时候稍晚一些。客人的啸声让栖息在巢中的鸟儿都认识,仙人的踪迹让人知道药翁的存在。我来这里没有其他的乐趣,禅宗的本性全都适应了这里。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游览天台山的情景
见有临终劝念佛,及示尊像令瞻敬。 俾于佛所深归仰,是故得成此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