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遵式
寄丹丘鸿上人不出寺 释遵式创作 宋代诗篇赏析 1. 诗句原文 小固山前一道人,不言生死不言真。 茅堂静有朝端客,草履烂无门外尘。 银漏滴残犹在定,石花开尽始知春。 相思未得相寻去,空恨江头多病身。 2. 译文注释 - 小固山前一道人,不言生死不言真。 - 茅堂静有朝端客,草履烂无门外尘。 - 银漏滴残犹在定,石花开尽始知春。 - 相思未得相寻去,空恨江头多病身。 3. 作品赏析 -
注释: 1. 十六观经颂:是佛教的一部经典著作。 2. 华座观第七:华座观,即净土宗的华严经观法。 3. 七想莲华妙台座:指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莲花宝座象征其清净、庄严。 4. 弥陀愿力成:弥陀,指阿弥陀佛;愿力,是指阿弥陀佛的大愿力。 5. 作此想时心不乱:指观想时心境平静,不被外界干扰。 6. 定当极乐国中生:指观想成功,就能达到极乐世界,也就是净土。 赏析:
酬苏屯田西湖韵 雨馀残景照渔家,渔子鸣榔彻郡衙。 今夜相呼好垂钓,晚来新雨涨蒹葭。 注释:渔家在雨后余晖的映照下,显得分外宁静;渔夫们敲击着船舷,声音传遍了整个郡府。今晚,他们聚在一起享受垂钓的乐趣,真是惬意极了;晚上,一场新雨降临,使得蒹葭(芦苇)上的雨水涨得越来越高。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夜晚垂钓图。首句描绘了雨后的景象,渔家在余晖中显得格外宁静;第二句描述了渔夫们击鼓的声音
寄悟和尚 无累无机祇任缘,一斋长掩古松边。 寒垂白发过深雪,不下青林知几年。 木叶当薪烧更暖,姜苗为屦著难穿。 竟何人问东林社,时引清流灌碧莲。 诗词注释 - 无累无机:意为不拘于世俗,随缘生活。 - 一斋:指僧舍或修行场所,长掩指长久关闭。 - 古松边:形容环境幽静,远离尘嚣。 - 寒垂白发:形容岁月流逝,头发已白,暗示了作者的高龄和对时间的感慨。 - 不下青林
【注释】 势至观:梵语的音译。观为修行方法,即观想、观修。势至为菩萨名。势至观是佛教的一种密修。 菩萨身:指菩萨的身体。 量等观音无有异:指与观音相比没有差别。 肉髻宝瓶:指佛祖头上的肉髻(肉髻就是头顶上的头发)和宝瓶。 盛众光明现佛事:指以佛的形象和光辉来显现佛事。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观弥陀二菩萨的场景,并表达了对无量福和金仙的敬仰之情。 注释: - 杂往生观第十三:指的是一种修行方式,旨在通过观看往生的影像来净化心灵。 - 重想弥陀二菩萨:指在心中重新想象两位菩萨的形象,即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 - 神通变现事如前:意味着观弥陀二菩萨能够以神通显现他们过去的事情,并且这些事情与现在的情况相同。 - 杂沓观成无量福
注释: - 无量寿佛:指阿弥陀佛,佛教中对阿弥陀佛的尊称。 - 金色身:佛的形象通常被描述为金色,表示其神圣和尊贵。 - 光明普照群生类:佛的光明能够照亮众生,使其得到救赎。 - 勤修智者:勤奋修行的智者,这里特指修行者。 - 系心观:集中注意力观察、思考。 - 诸佛现前同授记:众多佛陀出现在眼前,共同为人们祈福。 赏析: 这首诗是对阿弥陀佛的描述,强调其慈悲与智慧
注释: - 端想身生极乐界:端想,即想象、想象;身生极乐界,即身体进入极乐世界。 - 莲华合闭身居内:莲华合闭,即莲花闭合;身居内,即身体在内部。 - 华开见佛满虚空:花开放时,可以见到佛陀;满虚空,即布满整个空间。 - 水鸟树林宣法偈:水鸟和树木是佛教中常见的元素,这里可能是用来宣传佛法的诗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想象中进入了极乐世界的景象,那里有盛开的莲花闭合,身体居住在内部
注释: 1. 韦提重礼请能仁:韦提,梵语“Visva”,意即一切众生。这里的“重礼”指的是对佛法的尊重和崇敬。能仁,指具有慈悲智慧之心的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所有众生都应当尊敬并尊重那些具有慈悲智慧之心的人,希望他们能够传授佛法,引导我们到达西方净土。 2. 愿说西方净报因:西方净土是佛教中一个理想的地方,它代表了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净报因,是指通过修行佛法,消除烦恼,达到清净无暇的境界
这首诗的大意是描述四观宝树七重行,宝叶华敷妙宫殿。宝幢幡盖影重重,十方佛国于中现。 四观宝树:指的是佛教中的四圣谛——苦、集、灭、道。四观宝树则是对这四圣谛的象征性描绘。 七重行:指的是佛陀在修行过程中,经过了七次重要的修行阶段。每一重都代表着佛陀在修行上的一次突破和提升。 宝叶华敷:是指佛陀的教诲像宝叶一样美丽,华敷(华)在这里是比喻佛法的智慧。 妙宫殿:是指佛陀的教化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