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想莲华妙台座,广大弥陀愿力成。
作此想时心不乱,定当极乐国中生。
注释:
- 十六观经颂:是佛教的一部经典著作。
- 华座观第七:华座观,即净土宗的华严经观法。
- 七想莲华妙台座:指观世音菩萨的形象,莲花宝座象征其清净、庄严。
- 弥陀愿力成:弥陀,指阿弥陀佛;愿力,是指阿弥陀佛的大愿力。
- 作此想时心不乱:指观想时心境平静,不被外界干扰。
- 定当极乐国中生:指观想成功,就能达到极乐世界,也就是净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关于净土观想的经典之作,通过描述观想阿弥陀佛的场景,表达了人们对于极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诗的第一句“十六观经颂”介绍了诗歌的背景和主题。这里的“十六观经”指的是佛教的重要经典,而“颂”则是对这一经典的一种赞美和颂扬。这首诗的主旨就是通过对净土观想的描述,来表达人们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
诗的第二句“华座观第七”则具体到了观想的内容。这里的“华座”指的是阿弥陀佛的莲花宝座,象征着其清净、庄严。而“第七”则表示这是华严经中的第七品,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诗的第三句“七想莲华妙台座”进一步描绘了阿弥陀佛的形象。这里的“七想”是指观想的对象,而“莲华妙台座”则描述了阿弥陀佛的形象和所处的位置,充满了神秘感和美感。
诗的第四句“广大弥陀愿力成”则表达了观想阿弥陀佛的意义。这里的“广大”形容阿弥陀佛的愿力之大,而“成”则表示这种愿力已经实现了。
诗的第五句“作此想时心不乱”则是对观想过程的描述。这里的“心不乱”表明在观想过程中,心境能够保持平静,不会被外界干扰。
最后一句“定当极乐国中生”则是对观想结果的预测。这里的“极乐国”代表着人们所向往的净土世界,而“生”则表示在观想成功之后,人们将会在那里得到解脱和新生。
整首诗通过对净土观想的描述,传达了人们对极乐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佛教对人们心灵的指引和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