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道常饥渴,当生怜悯心。
能蠲口中食,佛赞福田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题目为“改祭修斋决疑颂 第十疑:既不许祭祀,或家眷死亡堕在鬼趣,云何施其饮食耶?”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注释及赏析。
释义:
- 第十疑:这是一首关于祭祀与鬼神观念的诗歌,第十疑指的是诗歌中提出的一个疑问。
- 既不许祭祀:表示因为某种原因不允许进行祭祀。
- 或家眷死亡堕在鬼趣:可能家中有人去世,死后堕落到鬼的世界。
- 云何施其饮食耶?:对于已经去世的人,如何给予他们食物和生活呢?这是一个关于死亡、祭祀与鬼神的问题。
- 颂曰:这首诗的标题,表明接下来是作者对于这个疑问的解答或解释。
译文:
鬼道常饥渴,当生怜悯心。
能蠲口中食,佛赞福田深。
注释:
- 鬼道常饥渴:指鬼界的生活状态,常常感到饥饿和口渴。
- 当生怜悯心:应该心生怜悯之情,同情那些已故之人。
- 能蠲口中食:意为能够解除他们的口腹之欲,让他们不再受苦。
- 佛赞福田深:佛教认为布施是一种功德行为,能够积累福报,如同种植福田一样。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提问的方式,探讨了生死、祭祀以及鬼神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祭祀是为了纪念死者,表达对他们的怀念和敬意。然而,在某些情况下,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争、疾病等,人们无法进行正常的祭祀活动。在这种情况下,诗人们往往会思考应该如何对待这些亡灵。
在这首诗中,作者以“鬼道常饥渴”开篇,形象地描述了鬼界的生活状态,让人联想到那些死去的人在冥府中可能面临的困境。紧接着,“当生怜悯心”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亡灵的同情之情,呼吁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应该怀有怜悯之心,关心他们的感受。
“能蠲口中食”进一步阐述了作者的观点,即通过祭祀来满足亡灵的口腹之需,让他们不至于饿得难受。而“佛赞福田深”则是引用佛教教义中的“福田”概念,强调布施是一种功德行为,能够帮助亡灵积累福报,如同种植福田一样。这两句诗共同构成了一种对于生死、祭祀与鬼神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通过提问和解答的方式,展现了作者对于死亡、祭祀与鬼神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生死观念的独特见解。同时,它也传达出一种对于生命尊重和关爱的情感,以及对佛教教义中因果报应理念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