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辛佛所说,障道定无疑。
梵网招轻垢,楞伽损大慈。
人天犹尚失,净土固难期。
生啖增瞋念,熟食发淫思。
讲经十二部,天仙悉舍离。
善神不守护,恶鬼得便宜。
薜荔唼唇吻,魔罗现佛仪。
福德因消灭,业障更弥滋。
地狱铜兼铁,轮回网复羁。
无端耽草味,殃祸大堪悲。
【赏析】:
这首诗是佛教禅宗诗,主要表现了佛家戒律的严格性。诗人通过描绘五辛(五种荤菜)的形象,来比喻佛教戒律的苛刻。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生死轮回的感慨。
五辛被佛家认为是一种障碍,因为它们会污染心灵,使人迷失本心,无法达到解脱的境地。因此,佛家强调要远离五辛,保持内心的清净。
梵网招轻垢,楞伽损大慈,这里的“轻垢”和“大慈”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清净”和“慈悲”。梵网是指佛教中的法身,楞伽是指佛教中的报身,这两者都被用来象征佛教的精神世界。而“轻垢”则意味着要去除一切杂念,保持心灵的清净。而“损大慈”则是说佛教要超越慈悲,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第三,人天犹尚失,净土固难期,这里的“人天”指的是世俗的人类和神灵,而“净土”则是指佛教所说的理想境界。诗人认为即使是在人天这样的高级境界中,也难以找到真正的净土,这反映了诗人对世间万物的悲观态度。
第四,生啖增瞋念,熟食发淫思,这里的“啖”(吃)和“淫思”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贪欲和邪念。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佛教戒律对人们行为的影响,即戒律可以让人们远离贪欲,从而减少邪念的产生。
第五,讲经十二部,天仙悉舍离。这里的“讲经”指的是佛教经典中的智慧传授,而“天仙”则是指神仙一类的存在。诗人认为佛教的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脱离神仙的境界,实现真正的解脱。
第六,善神不守护,恶鬼得便宜,这里的“善神”和“恶鬼”分别代表了正义与邪恶的存在。诗人通过对比两者的不同命运,来强调佛教戒律的重要性。
第七,薜荔唼唇吻,魔罗现佛仪。这里的“薜荔”是一种植物,而“魔罗”则是佛教中的一个恶鬼形象。诗人用这两种形象来比喻佛教戒律的严苛和神圣。
第八,福德因消灭,业障更弥滋。这里的“福德”和“业障”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福报和罪障。诗人认为,由于佛教戒律的严格执行,人们的福德已经减少,而罪障却更加严重。
第九,地狱铜兼铁,轮回网复羁。这里的“地狱铜”和“轮回网”分别代表了佛教中受苦受难和生死轮回的形象。诗人通过这两个形象来表达对世间苦难的无奈和对解脱之路的向往。
无端耽草味,殃祸大堪悲。这里的“草味”指的是世俗的生活琐事,而“殃祸”则是指灾祸和不幸。诗人用这两个词来形容人们在世间生活中受到的种种困扰和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