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随前业,升沉六道殊。
如何纯祭祀,须道世人愚。

【赏析】

本题所出《改祭修斋决疑颂·第三疑》,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的大意是:人死后随其生前的行为善恶,进入六道轮回中,升沉不同;祭祀亡灵,纯凭个人的心意,而世间的人却都愚昧无知。

全诗以“祭祀”为题,但并未直接论述祭祀的意义,而是从人们对待祭祀的不同态度来反映人们对于生死和宗教的疑惑。诗人用设问的形式,先提出疑问:“家眷死后祭祀,得食不得食耶?”意思是说,家中亲人去世后,是否应该祭祀呢?接着用“颂曰”回答这个问题:“人死随前业,升沉六道殊。”意思是人的死亡与生前的行善或作恶有关,死后将进入六道轮回之中,升沉各异。最后,诗人又用设问的形式,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如何纯祭祀,须道世人愚。”意思是说,如果只是单纯地祭祀死者,那必须承认世俗之人都是愚蠢的。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是语言平白如话,明白晓畅,没有玄妙难解之句。但是,诗人通过设问、对话的方式,层层深入地展开议论,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问题的实质——对生死的迷惘和对宗教的疑惑上来。这种表现手法,正是白居易诗歌的显著特色之一。同时,诗人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又善于用比喻和反诘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注释:

  1. 家眷:家中的人。
  2. 祭祀:指祭祀死者的活动。
  3. 前业:生前的行为。
  4. 升沉:升降。这里指死后的去向。
  5. 六道:佛教称天道为天,人间为人,阿修罗间为修罗,畜生为畜生,饿鬼为饿鬼,地狱为地狱等六类世界。
  6. 愚:愚笨。
    赏析:
    这首诗以“祭祀”为题,但并没有直述祭祀的意义,而是用设问的形式来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诗中用“人死”二字概括了生命的全过程,而生命的意义则在于“随业”和“随缘”;“随业”即生时所做之事,“随缘”则指生时的机遇。因此,人在死后的命运,就完全由生时的善恶行为所决定了。这就是诗人所说的“升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却往往无法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总是希望死后能获得某种超越生死的东西。于是,他们便纷纷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仪式,以求得到神灵的庇佑,使自己在来世能够获得幸福的生活。这就引出了诗人接下来的问题:“如何纯祭祀?须道世人愚。”诗人认为,如果人们只是单纯地祭祀死者,那一定是因为他们还不了解生命的真实意义。因为只有了解生死的真实意义,人们才能正确地对待生死问题,从而真正地理解“纯祭祀”的含义。所以,诗人得出结论说:“须道世人愚。”也就是说,人们之所以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祭祀,是因为他们还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
    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语言平白如话,明白晓畅;二是用设问、对话的方式展开议论,层层深入。例如,诗人在开篇处提出了一个疑问:“家眷死后祭祀,得食不得食耶?”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上却是在引导读者思考生死的意义。再如,诗人在结尾处再次提出一个疑问:“如何纯祭祀,须道世人愚。”这个问题也是在引导读者继续思考。此外,诗人在整首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反诘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