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竹拥疏帘,溪云冷不厌。
千岩唯虎伴,一讲许诗兼。
煮茗敲冰柱,看经就雪檐。
有时开静户,寒日下峰尖。
【注释】
溪竹拥疏帘,溪云冷不厌。
千岩唯虎伴,一讲许诗兼。
煮茗敲冰柱,看经就雪檐。
有时开静户,寒日下峰尖。
【赏析】
此为赠弟智伦的七言绝句。首二句写送别,以竹和云作比,表达对弟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四句写与弟同行之乐,以煮茶、看经、听讲等生活琐事来表达兄弟情谊深厚;后二句写山中清幽景致,以及自己独处时的惬意心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语言简练,是一首送别之作。
溪竹拥疏帘,溪云冷不厌。
千岩唯虎伴,一讲许诗兼。
煮茗敲冰柱,看经就雪檐。
有时开静户,寒日下峰尖。
【注释】
溪竹拥疏帘,溪云冷不厌。
千岩唯虎伴,一讲许诗兼。
煮茗敲冰柱,看经就雪檐。
有时开静户,寒日下峰尖。
【赏析】
此为赠弟智伦的七言绝句。首二句写送别,以竹和云作比,表达对弟的依依不舍之情;第三、四句写与弟同行之乐,以煮茶、看经、听讲等生活琐事来表达兄弟情谊深厚;后二句写山中清幽景致,以及自己独处时的惬意心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语言简练,是一首送别之作。
这首诗是关于修行往生净土法门的,主要描述了念佛法门中的一些具体修行方法。 逐句解析: 1. 系念现前即往生,般舟经中如是说。 —— 意指通过持续不断的念佛,可以现前往生西方净土,这是佛教经典《般舟经》中的说法。 2. 十日十夜六时中,五体礼佛念不断。 —— 在十天或十天一夜的时间里,保持不间断地念佛,遵循五种身体动作(手结印、足结印、立禅、卧禅、坐禅),这是《大正藏》中对修持者的要求。 3.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题目为“改祭修斋决疑颂 第十疑:既不许祭祀,或家眷死亡堕在鬼趣,云何施其饮食耶?”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译文、注释及赏析。 释义: 1. 第十疑:这是一首关于祭祀与鬼神观念的诗歌,第十疑指的是诗歌中提出的一个疑问。 2. 既不许祭祀:表示因为某种原因不允许进行祭祀。 3. 或家眷死亡堕在鬼趣:可能家中有人去世,死后堕落到鬼的世界。 4. 云何施其饮食耶?
依修多罗立往生正信偈这首诗是佛教经典《弥陀经》中的一段,讲述了如何通过念佛、持名和修行来达到往生极乐世界的目标。诗中强调了念佛的重要性,指出只要我们一心念佛,就能成就往生决定信。此外,还提到了持名、修行和发心等重要因素,以及它们对于往生的作用。 译文: 我恭敬地朝拜西方的安乐刹,那里有一位世主,他大慈大悲,是我们众生的救星。 我遵循各种不同的教义,修炼自己的内心,以期能够成就往生决定信。
诗句释义 1 地狱界偈:这是对佛教中地狱界的一段描述,通常用于强调修行的重要性。地狱界是佛教中的一种比喻,描述了恶业导致的痛苦和惩罚之地。 2. 三界无别法: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佛教认为人的生活经历的三个不同层次的世界。这里的“无别法”意味着没有其他的方法或途径可以超越这三大领域。 3. 一切唯心造:佛教认为一切都是由个体的心所创造,包括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赏析】 本题所出《改祭修斋决疑颂·第三疑》,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的大意是:人死后随其生前的行为善恶,进入六道轮回中,升沉不同;祭祀亡灵,纯凭个人的心意,而世间的人却都愚昧无知。 全诗以“祭祀”为题,但并未直接论述祭祀的意义,而是从人们对待祭祀的不同态度来反映人们对于生死和宗教的疑惑。诗人用设问的形式,先提出疑问:“家眷死后祭祀,得食不得食耶?”意思是说,家中亲人去世后
这首诗的译文是: 在临终之时,有人劝念佛法,以及展示尊像让人瞻仰。因此,人们能够深深地归依佛法,从而得到了这样的光明。 注释解释如下: 1. 临终:指生命的最后阶段,通常指死亡前的阶段。 2. 劝念佛:鼓励或建议他人念诵佛经、佛像或佛号,以祈求心灵的平静和解脱。 3. 示尊像:展示佛像或其他代表佛陀形象的物品,让人们可以瞻仰和学习。 4. 深归仰:深深地尊敬和敬仰。 5. 此光明
【解析】 “又放光明名见佛”:又放出光明,可以见到佛。 “此光觉悟将终者”:这股光明能觉醒那些即将死去的人。 “令随悟念见如来”:让这些人随着觉悟的意念而见佛。 “命终得生其净土”:他们最终会到达净土。 “净土”是佛教用语,意指清净、无染的地方,即西方极乐世界。这里比喻极乐世界。 【答案】 又放光明名见佛 释:又放出光明,可以见到佛。 此光觉悟将终者 释:这股光明能觉醒那些即将死去的人。
【注释】 1. 作福常回施:指修斋福时,常常施予。 2. 天龙善鬼神:指天神和地神,善能保佑鬼神。 3. 威光常覆护:指天神的威光常常覆盖保护。 4. 使汝免灾迍:使你避免灾难。 【赏析】 这首颂歌的主题是修斋福。修斋福是古代的一种宗教活动,主要是通过诵经、拜佛等仪式来祈求神灵的保护和赐福。颂歌中描述了修斋福的过程,强调了施予、保护和避免灾难的重要性。 第一句“作福常回施”,意思是修斋福时
【赏析】: 这首诗是佛教禅宗诗,主要表现了佛家戒律的严格性。诗人通过描绘五辛(五种荤菜)的形象,来比喻佛教戒律的苛刻。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生死轮回的感慨。 五辛被佛家认为是一种障碍,因为它们会污染心灵,使人迷失本心,无法达到解脱的境地。因此,佛家强调要远离五辛,保持内心的清净。 梵网招轻垢,楞伽损大慈,这里的“轻垢”和“大慈”分别代表了佛教中的“清净”和“慈悲”。梵网是指佛教中的法身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此题是一道综合试题,既有意象的赏析,还有情感的分析。考生要结合诗句进行理解,并结合注释进行赏析。“无象无名杳莫寻”,这一句的意思是
酬答高士,以诗相赠。 鸟外清闲极,谁能更似君。 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 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 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群。 注释: 1. 酬答高士,以诗相赠。 2. 鸟外清闲极,谁能更似君。 3. 山光晴后见,瀑响夜深闻。 4. 拾句书幽石,收茶踏乱云。 5. 江头待无事,终学弃人群。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高士的诗歌。诗人在与高士的交往中,感受到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深厚的修养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禅家真隐处,翠谷倚城隍。” - 注释:禅宗的圣地,真正的隐居之地。“翠谷”形容山谷景色秀丽而幽深。“城隍”是古代对城墙和守护神的称呼。 - 译文:这真是一个禅宗修行者的真正隐居之所,它位于美丽的绿色山谷之中,仿佛是城市中的一隅宁静。 - 赏析:此句描绘了一处远离尘嚣、宁静祥和的自然美景,体现了诗人向往的隐逸生活。 第二句:“海近云归早,山孤鸟去长。” -
游天台观 古观春山下,寻幽似有期。 瀑清冥坐久,峰好独归迟。 客啸巢禽识,仙踪药叟知。 我来无别趣,禅性尽相宜。 注释:古观建在春天的山脚下,寻找幽静之处好像有一段时间了。瀑布清澈透明,静静地坐着很久,山峰优美,一个人回去的时候稍晚一些。客人的啸声让栖息在巢中的鸟儿都认识,仙人的踪迹让人知道药翁的存在。我来这里没有其他的乐趣,禅宗的本性全都适应了这里。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游览天台山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和重点来筛选诗句即可。 “五六百年内,金躯亦化尘”,意思是在五六百年的时间里,那金身也化为尘土了。“金躯”是佛教语,指佛的肉身,“化尘”意为变成灰尘。 “方知新冢上,尽是古人身”,意思是才知道新坟上埋葬的尽是古人的身体。“新冢”是新坟的意思,“尽”是都、全部的意思,“古”是古时候的意思,“人”指身体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之作,通过描述友人即将离去的情景,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之情。 官满载琴书,乘春入上都。 “官满载琴书”指的是送别的官员带着满车的琴书。这里的“官”指的是官员,“琴书”则是指琴和书。官员带着琴书,说明他即将离开京城,前往上都。“乘春”指的是春天,表示时间是在春天。 烟波离远岸,桃李发中途。 “烟波离远岸”描绘了一幅江水茫茫、船只远行的景色。“桃李发中途”则是指桃花李花盛开
隐者 隐士生活之真实写照 1. 无为与无事者,白首白云闲 - 隐士追求内心平静和超然物外的生活 - 隐者享受简单自然生活方式 - 白首白云象征隐者的自在与宁静 2. 酿酒担寒瀑,寻猿过别山 - 隐者从事自给自足的农耕或酿造活动 - 寻找并陪伴猿类等野生动物度过时光 - 体现隐者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哲学 3. 岂知名利客,鞭马向秦关 - 描述世俗名利诱惑下仍坚持隐逸生活的隐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