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伦
这首诗由苏轼所作,是和友人邓司徒在蒋中丞的三友轩饮酒后的即兴之作。全诗以竹影、棋局、游鲤、莺声、酒樽等自然景象为载体,抒发了诗人对人生、世事的感慨与思考。 诗句释义及注释: 1. 竹阴斜日满台青,席地何烦锦作棚。 - “竹阴”: 竹子的阴影,指室内或室外的环境。 - “斜日”: 夕阳,暗示时间已晚。 - “满台青”: 形容室内环境被绿意环绕。 - “席地”: 在地上铺设席子。 - “锦作棚”: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主题思想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对选项进行判断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赏析诗句,“镇重留都奏最时,正逢仙仗赐鸠期。霜威坐见台乌凛,野兴行将海鹤随。”这两句诗大意是:我因镇守重地,留都奏报政绩优异时,恰逢皇帝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赏赐群臣。寒霜肃杀,看到朝廷中乌鸦凛然而立;野兴盎然,将要乘着海鸟归去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赏析。 首联:管儒珍,名不详,字寿,号潜斋,江西南昌人,有《潜斋集》。方岳为他的《赠别》所写序文。方岳的《送管儒珍赴南康幕》诗云:“江上春寒正欲晴,故人来话北征程。青山不厌南来使,白鹤应嫌出塞营。归去桂山无定处,归来华表有闲声。平生自是东山客,何事于君亦弟兄。”可知,“七十”指的是方岳的八十大寿。 颔联:栖迟楚甸安,高谊早休官。栖迟,安闲自在的样子。楚甸
【注释】 十五题封乞罢官:十五岁时,曾上表请求辞免官职。 方荷圣恩宽:刚刚承受了朝廷的恩泽。 尘初洗:指战争刚停息。 今日山林梦始安:今才如梦初醒,摆脱了战乱之苦。 添酒伴:增加酒友。 客边秋及几花看:在旅途中观赏着秋天的景色。 济时:助兴,为国尽力。 推耆旧:推崇老成的人,即举荐年高德重的人。 矍铄:精神矍铄。 上马鞍:骑上马鞍准备出发。 【赏析】
【注】1.新晴:刚过完的晴朗天气。2.次韵:应和他人的诗。3.天路迥:天空的路,形容花烛光焰高远。4.露华:指露水珠。5.良宵:美好而漫长的夜晚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宴后归家的情景。首联写诗人在宴罢归来时,忽然间雨停云散,天空放晴;颔联写诗人骑着马回家,看到花烛分置两旁,照亮了通往天路;颈联写诗人骑马进入京城街道时,见到皇宫树木上的露水珠晶莹剔透,斗大如横。尾联写诗人骑在马上缓缓前行
登歌风台 汉高祖刘邦归乡与反思 1. 诗作原文及翻译 - 《登歌风台》 - 黄河之水日夜流,碧草年年自春色。 - 当时汉祖为帝王,龙泉三尺飞秋霜。 - 五年马上得天下,富贵乐在归故乡。 - 里中故老争拜跪,布袜麻鞋见天子。 2. 注释与译文 - 黄河之水:指河水不断流动。 - 碧草年年:表示春意盎然。 - 龙泉三尺:形容宝剑锋利且尊贵。 - 秋霜:比喻战功显赫。 - 五年:指刘邦征战的时间。 -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为明代文学家杨慎,字升庵,号博南山人,四川新都人。他于明正德六年(1511年)中举人,正德十二年(1517年)登进士。曾任翰林院修撰、经筵讲官等职。因事被谪云南永昌卫。后召还任修撰,又迁至礼部右侍郎,兼侍读学士。因反对武宗南巡,触怒武宗,被贬为云南参议,卒于戍所。他是明代诗文三大家之一,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词曲创作家,其诗才尤其出众。他的诗歌风格豪放,气势磅礴
周承德除养利州守即乞致仕 半百灯窗未放闲,一官初檄遂封还。 眼明秋水雏丹凤,身衣春云绣白鹇。 天地尘埃人世外,江山风月笑谈间。 迷途自讶为官在,两鬓年来己渐斑。 译文: 周承德被任命养利州守时请求退休,表示自己还未完全从官场的忙碌中解脱出来。刚上任不久就被要求归还职权,可能是因为他尚未适应这种身份转变。 眼睛明亮如同秋天的水,眼神锐利如雏鸡般的丹凤;身着春日云彩般的锦绣长袍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更漏沈沈客满筵,旋移黄菊素屏前。 - 解释: 深夜的更漏声中,宾客们已经围坐满席,我迅速将黄色的菊花移到了素色的屏风前。 - 注释: “更漏”指的是古代计时的漏壶,用以报时;“沈沈”形容夜晚的宁静。 - 赏析: 此句描绘了夜深人静时分,诗人邀请宾客共赏菊花的场景,突出了其与宾朋间的亲密无间以及环境的幽静。 2. 即开尊酒聊乘兴,乱发灯花若斗妍。 - 解释:
【注释】 己卯: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 留都:今南京 孔安:即孔端叔。 李仁山:即李流谦,字德邻 凤鸣:作者的侄子 登卧云阁:登上卧云楼 次韵:应和别人的诗句。 谢却:辞去 尘途:尘世之路 凭虚:倚着楼的虚处 树杪:树梢 返照:夕阳的余晖 危冠:高高的帽子 衰面:衰老的脸庞 樽:酒杯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抒情诗,写诗人辞官归隐后与家人在南京登卧云阁赏秋景的闲适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