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荣宝
七夕节,诗人仿照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为有》诗体写下了这首七律。 织室机丝向晚停,九天风露正清泠。 已分半月从歌扇,更叠微云与接輧。 昨夜银河劳怅望,他时沧海记曾经。 遥津无数惊飞鹊,应识孤槎客梦醒。 注释: 织室:指织女星所居的天官,古代传说中主管天宫织布的工作。 向晚:傍晚时分。 清泠:凉爽。 已分:已经分开。这里指月亮已高悬天空。 半月:指农历十五的满月,也称为望月或圆月。 歌扇
万树(戊午-己未) 山前万树不知名,一径能容曳杖行。 落叶百重金布地,交柯十里碧为城。 寒空戢戢龙蛇影,永昼萧萧风雨声。 过尽幽深忽开朗,云天依旧午曦晴。 注释 1. 万树:形容树木非常多,数量庞大。 2. 一径:指一条小径,通常用于形容小路或路径。 3. 曳杖行:拖着手杖行走,可能表示年老体弱或行动不便的状态。 4. 落叶百重金布地:形容树叶落下后覆盖了地面,就像金色的地毯。 5. 交柯
夕霁微凉动画屏,高窗列岫有馀青。 雨云受日成金碧,湖水涵虚转杳冥。 地僻自怜霜鬓满,人闲长怯酒怀醒。 此时最忆樊南句,江海三年百战经。 注释与赏析: - 夕霁微凉动画屏: 描述夕阳西下后的宁静景象,如同一幅动态的屏幕画面。 - 高窗列岫有馀青: 形容山峰苍翠、云雾缭绕,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 雨云受日成金碧: 通过描绘天空中云彩的变化,表现太阳照射下的金碧辉煌。 - 湖水涵虚转杳冥:
诗句注释: - 空山云物自相仍:在空旷的山上,自然景色依旧。 - 佳客经过得未曾:难得的客人来访从未有过。 - 少别各惊双鬓改:与妻子分别后,两人都惊讶于对方的两鬓已白。 - 新诗且庆百篇增:祝贺对方新作诗歌数量增加了一倍。 - 时危万口嗟兵食:国家处于危难之中,人们普遍担忧战事和粮食问题。 - 地迥孤怀乐友朋:虽然身处偏远之地,但内心却感到孤独而快乐,因为能够交到朋友。 - 归去不嫌村路晚
诗解: 这首诗是作者在戊午至己未的一段时间里,对个人生活和心理状态的一种反映。从诗的内容来看,作者可能经历了某种挫折或困境,但他并未放弃,而是坚持学习、反思并寻找出路。 1. 诵诗三百折冲虚:这里“诵诗”是指诵读《诗经》等经典文献;“三百”指的是数量,即诵读了三百遍;“折冲”是指化解冲突,引申为解决问题;“空虚”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内心的空虚或迷茫。整体来看
【解析】 题干的“注释”是“乘兴寻幽喜有邻,三休更上气犹振。林秋已见苍黄杂,石好无嫌荦确频。怜我攀跻非少壮,多君扶掖过交亲。旧游暗忆西山屐,惆怅斜阳忽满身。”都是对诗的注释。第一联:“与同舍贡德君登山(戊午-己未)”中的“与同舍贡德君”指的是作者和同舍的贡德君。第二联:三休更上气犹振。意思是登了三次山,仍然精神振奋、兴致勃勃地向上攀登。第三联:林秋已见苍黄杂,石好无嫌荦确频
【注释】 遣闷:排遣愁闷。戊午,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正月;己未,唐文宗大和六年(公元832年)。庚申、辛酉为戊午至辛酉之年,故称“遣闷”。危叶:枯枝。柯:树枝。渺渺:茫茫的样子。平湖:平静的湖水。落枕:因秋夜寒冷而辗转难眠。淅沥:风吹雨打声。寒松:指秋天的松树。青史:史书。《旧唐书》卷一五八《陆贽传》:“(陆贽)少学于名儒,及长,博极群书,尤深于《春秋》,能明练典故,为时所推重
【注释】 琼岛烟霞不可寻:在海南岛上寻找不到烟霞缭绕的琼岛。 霜枫堂上起萧森:在霜枫堂上起起落落、萧瑟凄凉的景象。 水天一夕供闲话:水天一色的夜空,让人联想到可以随意地交谈。 濠濮何乡:濠梁之鱼(庄子寓言)与濮上之麋(《列子》寓言),比喻清雅闲适的境界。 浮世独怜诗史富:浮华世界中最令人喜爱的是诗歌和历史典籍的丰富。 春衣微惜酒痕深:春天的衣服被酒迹弄脏了,但并不感到可惜。 高窗雨过阶泉急
【解析】 此诗为诗人与波兰世家克那倍君夜话时所作。诗的前四句,写诗人夜访异国友人,畅谈中日印三国风土文物之美。五至八句,写诗人对日本亡国史的悲叹以及向往旧邦之风。尾联,诗人以“河山今再造”之语,表达了自己愿效犬马之劳,使两国友好往来、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望。 【答案】 译文 海天邂逅感萍蓬,横榻松阴夜话同。 阀阅自悲亡国史,衣冠翻慕旧邦风。 百年炳烛游宁晚,万里浮槎路且通。 更喜河山今再造
《夜望》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五言律诗。该诗首联写夜景,颔联写月出,颈联写湖山,尾联写静坐,全诗意境幽远,语言清丽。 秋星历历下疏栊(lǒng ):稀疏的门帘上挂着秋星似的流苏。疏栊:门帘。 徐起开轩万籁空:徐徐推开窗子,四周一片寂静。 近树渐明初得月:渐渐近的树梢开始映出月光。 远镫微动不因风:远处灯火闪烁,不是由于风吹。 湖山奥旷兵尘外:湖光山色广阔遥远,兵尘已经远离。 天地冲融夜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