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珙
闲咏 满头白发瘦棱层,日用生涯事事能。 木臼秋分舂白术,竹筐春半晒朱藤。 黄精就买山前客,紫菜长需海外僧。 谁道新年七十七,开池栽藕种茭菱。 注释: 1. 满头白发瘦棱层:形容人年纪大,头发已经变白,身体消瘦而显得层次分明。 2. 日用生涯事事能:指一个人能够处理好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务。 3. 木臼秋分舂白术:在秋天的某个时候用木臼舂米来加工白术。 4. 竹筐春半晒朱藤:春天的时候用竹筐晒干朱藤
闲咏 自入山来万虑澄,平怀一种任腾腾。 庭前树色秋来减,槛外泉声雨后增。 挑荠煮茶延野客,买盆移菊送邻僧。 锦衣玉食公卿子,不及山僧有此情。 注释: ①闲咏:闲适地吟咏。 ②自入山来万虑澄:自从进入山中以来,所有的忧虑都消失了。 ③平怀一种任腾腾:平静的心态,随意而安。 ④庭前树色秋来减:庭院前的树木颜色因秋季的来临而变得淡了。 ⑤槛外泉声雨后增:窗外的泉水声音在雨后更加清晰和响亮。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诗人隐居山林生活的作品。下面是逐句释义和赏析: 竞利奔名何足夸,清闲独许野僧家。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一顾,他宁愿选择隐居山林,过一种清闲的生活。这里的“竞利奔名”指的是人们为了追求名利而奔波忙碌,而“清闲独许野僧家”则是指诗人认为只有像野僧这样的隐士才能享受到真正的清闲。 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长开智慧花。 这句诗描绘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诗句解析】 1. 溪浅泉清见石沙:溪水浅浅,泉水清澈,可以看到石上的沙粒。 2. 屋头无角寄藤萝:屋檐上没有角,只能寄居在藤萝之上。 3. 夜深月下长猿啸:夜晚深沉,月光之下,长猿发出凄厉的叫声。 4. 苔厚岩前少客过:苔藓厚厚的覆盖在岩石之前,很少有客人经过。 5. 庭竹攲斜春雪重:庭院里的竹子倾斜,仿佛被春天的大雪压弯了腰。 6. 岭梅消瘦夜寒多:山岭上的梅花因为寒冷而显得消瘦
诗句释义与译文: 1. 破屋萧萧枕石台,柴门白日为谁开? - 注释:破旧的屋子发出萧瑟的声音,如同夜晚一样。白日里,柴门为什么被打开? - 译文:在破败的屋檐下,枕头上放着一块石头,白色的阳光照亮了这里,但没有人知道为何要开门。 2. 名场成队挨身入,古路无人跨脚来。 - 注释:成名的人成群结队地进入这里,古代的道路没有人走过。 - 译文:那些成名的人成群结队地走进这间小屋
闲咏 吾家住在霅溪西,水满天湖月满溪。 未到尽惊山崄峻,曾来方识路高低。 蜗沿素壁粘枯壳,虎过新蹄印雨泥。 闲闭柴门春昼寂,青桐花发画胡啼。 注释:我家住的地方在浙东的霅溪西岸,湖水清澈见底,天空倒映在水中,月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我刚到的时候,被这里的山景深深吸引,只见山路崎岖,险峻异常;后来我多次来这里,才真正领略了这条道路的高低起伏。沿着墙壁爬着的是一些蜗牛,它们的背上粘满了干枯的壳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山厨修午供:在山里的厨房里为中午准备了食物。这里“山厨”指的是野外或山林中的厨房,“修”是准备的意思,“午供”则是指中午的供品。 2. 泉白似银浆:泉水清澈如银色的液体。这里的“泉白”描绘的是水的颜色和质感,而“似银浆”则形容这种水质的纯净和闪亮。 3. 羹熟笋鞭烂:汤羹煮熟了,笋片变得非常柔软。这里的“羹熟”表示汤羹已经煮得足够热和浓稠
【注释】幽居:指隐居。苔厚林深草木薰:苔藓厚重,林木幽深,草木芳香。山色雨晴常得见:山色在雨过天晴后常常能看得清。市声朝暮罕曾闻:市场上的喧闹声音在清晨和傍晚很少听到。煮茶瓦灶烧黄叶:用瓦罐煮茶时,茶叶变黄。补衲岩台剪白云:缝补衣服时,剪下飘动的白云。 【赏析】此诗描写诗人隐逸生活的闲适之趣。前两句写景抒情,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怡然自得;后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名利的看法,认为人生难得百岁
溪岩杂咏 红日半衔山,柴门便掩关。 绿蒲眠蓐软,白木枕头弯。 松月来先照,溪云出未还。 迢迢清夜梦,不肯到人间。 译文: 红日半隐于山,柴门便已关闭。 绿蒲如同柔软的褥子,白木枕头轻轻弯曲。 松树的月光先照耀过来,溪上的云彩还未散去。 遥远的夜晚,我独自在梦中游荡,不愿回到尘世。 注释: 1. 红日半衔山:太阳快要落到山后面去了。 2. 柴门便掩关:用柴门关上。 3. 绿蒲(pú)
溪岩杂咏 结草便为庵,年年用覆苫。 纸窗松叶暗,竹屋藓花粘。 麦饭惟饶火,藜羹不点盐。 生涯随分过,谁管世人嫌。 注释: 1. 结草便为庵:意思是说只要有个地方可以安身就满足了。 2. 年年用覆苫:每年都要使用覆盖的草来盖住庵,表示对庵的依赖和保护。 3. 纸窗松叶暗:纸糊的窗户外面是松叶,显得有些昏暗。 4. 竹屋藓花粘:竹子编成的屋子外面长满了苔藓,给人一种岁月的痕迹感。 5. 麦饭惟饶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