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颖
解析: 这首诗共有四句,每句都包含了对环境的描绘以及诗人的情感和思考。下面是逐句的详细释义、译文及赏析。 - 第一句:“水竹谁家宅,幽庭向苑门。” - 注释: “水竹”指的是一种生长在清澈溪流旁的竹子,常见于古代文人墨客的居所中,象征清雅与宁静。“谁家宅”可能暗示了这是一位隐者或文人的家园。“幽庭向苑门”则形容这个庭院位于靠近皇宫的郊区,显得格外幽静和隐蔽。 - 译文: 谁家的园林如此幽深
诗句释义及翻译 1. 伊水门:指洛阳的东门,是古代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在这里,"伊水门"象征着开放和连接。 2. 朝涉伊水门,伊水入门流:诗人一大早就来到了洛阳的东门,眼前流淌的是伊水,给人一种清新而生机勃勃的感觉。 3. 惬心乃成兴,澹然泛孤舟:当心情舒畅时,自然会产生一种兴致勃勃的感觉,于是独自乘舟在平静的水面上划行,享受这份宁静。 4. 霏微傍青霭,容与随白鸥:周围的景色如烟般细腻且朦胧
【注释】 纳凉:在树荫下乘凉。左威卫:唐时称京城东面的左军卫署为左威卫。录事:官名。唐时,地方州郡长官府内设录事参军,为幕职官之一。李元礼:指唐代著名诗人李白。 【赏析】 此诗作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夏天,是一首即景抒怀之作。全诗三首,都是写水边景色和心情的。第一首写林间避暑,第二首写池上纳凉,第三首写水边游赏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环境的留恋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和平安宁生活的愿望
诗句原文: 西施昔浣纱之石,青苔满布,思人已久。 一别姑苏,不复归来,岸旁桃李,春色独好。 译文: 西施曾在这里浣洗丝绸,如今石头上布满了青苔,仿佛在思念着曾经的西施。她离开后,这里再也没回来过,岸边的桃花和李花独自盛开,春天的气息更加浓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西施曾在苎萝山下浣沙津(即现在的浣沙溪畔、苎萝山下)浣洗丝绸的情景,通过描写浣沙津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西施与这块石头之间的深厚情感
【注释】纳凉:指避暑。青门:汉代长安城东有青门宫,故址在今陕西蓝田县东南。《史记·李斯传》:“二世闻赵高欲为乱,乃使人告赵高。”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写诗人在东郊纳凉时对一位名叫李录事、崔参军的贵族子弟的思念之情。首句“纳凉每选地”点明纳凉之地;次句“近得青门东”交代了纳凉之地的具体位置;三句“林与缭垣接,池将沁水通”,描绘出一幅清幽秀丽的景色;四句“枝交帝女树,桥映美人虹”,用“帝女”
朝涉伊水门,伊水入门流。 惬心乃成兴,澹然泛孤舟。 霏微傍青霭,容与随白鸥。 竹阴交前浦,柳花媚中洲。 日落阴云生,弥觉兹路幽。 聊以恣所适,此外知何求
西施昔日浣纱津,石上青苔思杀人。 一去姑苏不复返,岸旁桃李为谁春。
水竹谁家宅,幽庭向苑门。 今知季伦沼,旧是辟疆园。 饥鹭窥鱼静,鸣鸦带子喧。 兴成只自适,欲白返忘言。
楼颖,唐代诗人。楼颖在唐玄宗天宝初为国子生,其与芮挺章为友。芮挺章编成《国秀集》后,楼颖为之序。楼颖亦能诗,有4篇诗文。楼颖的诗全集共计3首。 楼颖生于生卒年不详,他的诗作主要表达了他对于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他的作品《伊水门》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伊水时的所见所感,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楼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