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吾德
【解析】 “王孙”是古代帝王的后裔,这里指项羽。 【答案】 ①吃(取)用在当年不望求回报,名祠香火焕千秋:当年,即过去,指项羽曾经帮助过韩信。 ②王孙传得真心法,应与留侯作伴游:王孙,即项羽,传,继承,真心法,真心实意的心意。 译文:你当年没有要求报答我,名祠的香火却一直流传了千年之久。你真能继承我的真心,应该和汉将萧何一起游历天下。赏析:此诗首句点明题旨,诗人自谦,说自己当年帮助过韩信
诗句释义: 孤帆斜日转波心,万顷波光似跃金。 译文注释: - 孤帆:指船帆,孤指的是单独。 - 斜日:夕阳倾斜。 - 转波心:波浪的中心。 - 万顷波光:形容水面宽广,波光粼粼如金。 - 似跃金:如同跳跃的金子一般闪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鄱阳湖夕阳下的景色。诗人以“孤帆斜日”开篇,形象地描绘出船只在夕阳下摇曳的身影,给人以孤独而坚韧的感觉。接着,诗人用“万顷波光似跃金”形容湖水广阔
【注释】 匡庐:庐山。 彭蠡:鄱阳湖,古称彭蠡泽。 千源:指山势如水之源源不断。 领略:体会。 木兰桡:木兰木制的船桨。 【赏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此诗是作者在一次夜宴中所作,描写了诗人乘扁舟送别友人时所见到的江景。首联写庐山高耸入云,洞庭湖波澜壮阔,颔联写领略湖山千古意,颈联写朋友即将分手,尾联写送别之情依依不舍。全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注释:与陈隆之太史侨寓广陵比园庐者累日临别赠余六绝用此见答 中朝久已待元瑜,书记翩翩翰苑孤。 裁罢明光诏五色,应题尺牍到潜夫。 译文:在中朝长久地等待您,你像翰林院里的一只孤雁。裁完明光帝的诏书后呈上五颜六色的彩笺,书信应该送到我这位隐居的诗人手中。 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写诗人与陈隆之相别的场景。“中朝”指朝廷,诗人在朝廷中已经等待很久了。“久已待元瑜”,是说诗人在朝廷中已经等了很久了
鸒斯(即鶺鴒)随处可游身,罗网疏开天色春。 已把闲心对渔父,敢将哀怨托灵均。 注释:鸒斯,一种鸟,善于飞翔。鶺鴒(yùn),即鶹鷈,又名鸐鶊、黄鵀,俗名老鹞。鸒斯,即鶹鷈,俗名鸐子。“身”字一作“心”。《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列子·汤问》。 罗网(lào wǎng),用细丝编织的网。疏,通“舒”,舒展。罗网舒开,指春天来临时
与陈隆之太史侨寓广陵比园庐者累日临别赠余六绝用此见答其一 陈吾德《与陈隆之太史侨寓广陵比园庐者累日临别赠余六绝用此见答 其一》有客遥从庐阜来,旧题名字在丹台。 译文: 远方有位朋友从庐山来访,他的旧时名字还留在丹台。 赏析: 这首诗是陈吾德在临别之际送给好友陈隆之的诗作,通过描绘庐山的美景和友人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然的热爱。首句“有客遥从庐阜来”,以“有客”二字开篇
【注释】 ①鄱阳:古县名,治所在今江西鄱阳县。②快稳流:行舟平稳而快速。③文旆(pèi):旗帜。④消浪游:浪花冲激船身,使船儿飘荡不定,好像要与江湖同归于尽一样。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 首句“舟发鄱阳”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出发的时间。次句写行舟的行进情况,突出了水路的通畅和顺达。三、四两句是临别赠言。“叮咛莫漫标文旆”,是叮嘱友人不要随意扬帆而去
广陵一叶落梧桐,斗酒看君意气同。 二十四桥秋色迥,参差吹彻月明中。 注释翻译: - 在广陵(今扬州)的梧桐树下落下一片落叶,这让我想起了与陈隆之太史侨居此地的日子,那些日子我们共度了许多时光。 - 我们一同饮酒,共同分享着豪情壮志,仿佛那斗酒之力能让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定。 - 二十四桥边,秋色格外分明,远远望去,仿佛是一幅水墨画卷。 - 那桥下的河水,在月光下波光粼粼,随风飘荡
昨夜欢声满玉堂, 争言宝婺下祥光。卢家祇谓添丁喜, 未识传书是女郎。 注释:昨晚家中欢声笑语不断,大家都在谈论家中即将出生的婴儿,期待他带来好运和祝福。卢家(即卢氏家族)认为家里要迎来新的成员——一个男孩,因此感到非常高兴和期待。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这个新生儿其实是一个女孩。 鉴赏:此诗表达了陈吾德对于家中即将到来新生命的期待以及喜悦之情。前两句描述了整个家庭的喜庆氛围
注释:经过安义道中,听到何老人说前令林君惠政政绩不好,因为不善事上官而去有感书屋壁 经过茂宰鸣琴地,忽然想起孤山一只鹤飞。 候馆的棠树荫下拴住马,当地人指点着要沾点衣。 赏析:这是一首记游诗。诗人在经过安义道中时听到前令林君惠政因不善于事上官而离去的消息而有感于书屋之壁。首句点明地点和所闻;二、三两句写自己当时的心情和所见景物。末句写当地百姓对林君惠政的怀念。此诗以议论见意,以记事抒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