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宪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作的《冬日送兄安国》。下面逐句进行解析: 燕京失守天人愤,率土勤王赴建州。 燕京即北京,明时为京师,失守意味着京城沦陷。"天人愤"指天下百姓对此事的愤怒。"勤王"是指保卫王室。"率土"表示全中国,"建州"指的是明朝的边疆之地。 送尔特赍丞相表,入京先慰圣明忧。 这里提到“丞相表”,指的是皇帝写给大臣的文书。"入京"表示前往京城。"慰圣明忧"是指安慰皇上和朝廷大臣的忧虑。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了解这首诗的内容和写作背景,把握诗中的思想情感;然后,分析诗句运用的手法,如修辞、表现手法等,最后,赏析作者在诗中塑造的形象及其作用。注意不要遗漏题目所要求的“注释”“赏析”,这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答案】 ①隐居后归隐于畎亩之中(或:隐居之后,归隐于田间地头)。②松窗无复梦弹冠。③何来紫绶惊蓬户,自着青衫扫石坛。(4分)④邻酒野蔬花下酌
南园霜月夜深明,感旧长廊每独行。 遗址已荒三百载,朗吟空忆五先生。 从来离乱难栖托,赖有诗歌慰性情。 惆怅昔年同此日,几回兴废暮潮平。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南园霜月夜深明,感旧长廊每独行。 - 注释:在南园中,夜晚的霜月格外明亮,我常常沿着长廊独自行走,感受着岁月留下的痕迹。 - 赏析:诗中的“南园霜月夜深明”描绘了一个宁静而深沉的夜晚景象,月光下的南园显得更加幽静和美丽
【注释与译文】 梅花已放雪初飞,岁晏寒冬尚未归。 弭笔长为前哲惜,感怀因自叹时非。 如何一统车书日,独使诸贤志愿违。 不历沧桑家国事,谁知臣子用心微。 注释: 南园:指作者的住处,在今江苏扬州。 梅花:指诗人所居之地的梅花盛开的景象。 岁晏寒冬尚未归:岁晏,即年底;寒冬,即严冬。岁晏寒冬尚未归,意思是说冬天已经过去了,但春天还没有到,比喻政治清明之时,国家安定,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幸福。 弭笔
注释: 癸亥春:指农历癸亥年春天,即宋孝宗淳熙十四年(公元1187年)春天。 陈献孟:作者的朋友,名不详。 佟静公:名不详,可能是作者的好友或上司。 由楚入都:从湖南长沙一带进入京城。 取道游西岳:游览华山。 咸阳:秦朝首都,位于今天的陕西咸阳市。 祁尔嘉明府:作者的朋友,名不详。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春天送朋友去长安,途经华山、咸阳等地,写下了这首送别词。全诗通过对旅途风光的描绘
【注释】 何天目:人名。 哀血诏:指代帝王的诏书,这里用来形容诗人被朝廷贬斥的情景。 妻孥:古时候称妻子儿女为“妻孥”。 泪暗洒:泪珠儿暗暗地落下来。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政治原因受到排挤而流放天涯的孤苦之情和对故国的眷恋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赠三楚何天目先生(其一) 白发一身孤,飘零傍海隅。 梦犹哀血诏,语不及妻孥。 素食非缘佛,忘形养故吾。 有时泪暗洒,长恐旧恩辜。
注释: 壬戌修志南园:壬戌年修志于南园。 不得还里同三楚:不能回到故乡和在三楚地区的亲人团聚。 同三楚何天目潘亚目诸子围炉守岁:和三楚的何天目、潘亚目等人一起,围坐在炉火旁守岁。 是夕闻雷有感:这个夜晚听到了雷声,感慨颇深。 腊残同作客:腊月即将结束,大家都成了客人。 除夕忽闻雷:除夕之夜突然听到雷声。 震厉电光闪:雷声震天地,闪电划破长空。 横空风雨来:雷声如横空而过的风雨一般。 春归似觉早
南园怀古 昔贤遗址在,传有抗风轩。 以此振颓俗,曾闻动至尊。 小池通活水,古木盘苍根。 予亦此栖托,长歌感慨存。 注释: 1. 昔贤遗址在:昔日的圣贤之遗迹尚存。 2. 传有抗风轩:传说中有一座可以抵御狂风的大厅。 3. 以此振颓俗:因此能振奋颓废的社会风气。 4. 曾闻动至尊:曾经听到过惊动帝王的大事。 5. 小池通活水:小池塘中流动着活泼的清水。 6. 古木盘苍根
注释: 癸亥春送陈献孟赴佟静公之招由楚入都取道游西岳访咸阳祁尔嘉明府 母老诸弟少,远游非所宜。 踌躇惆怅地告别,慷慨激昂地表白对知己的深情。 到处言须谨,逢时勉自期。 天涯处处是芳草,不要厌弃故乡的人和事。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家乡送别友人时所作。诗人首先以“母老诸弟少”为题,表达了自己因家庭原因而不得不远离故土的无奈,同时也表现了他对友人远行的理解与支持。接着,诗人以“踌躇惆怅地告别
【解析】 “南园开胜事”句:南园中,开垦良田,种植庄稼。 “古调声方振”句:古乐曲声正响起。 “当时孙典籍”句:当时的孙典籍,为皇帝起草奏疏。 “往昔行吟地,苍茫起暮烟”句:过去他(指作者)曾在此边行走边吟诵诗文的地方。 【答案】 译文: 南园开垦出一片肥沃的土地,洪武年间国初年。 古乐声声,刚刚在耳边响起;宇宙混沌未分的气象,只有我独先领略。 当时有位名叫孙典籍的文官,曾为皇帝起草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