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宪
【注释】 燕子矶:地名,位于今安徽省无为县西南长江边。维舟:系船,指停船。箫声:泛指悠扬的笛声或管乐之声。游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赏析】 此诗是一首纪行诗。诗人在暮春时节乘舟来到燕子矶(在安徽芜湖西)时,正值月明风急,雪霏霏而下,不禁引起无限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纪行诗。 首句写舟泊燕子矶时的景色。燕子矶,一名燕子洲,在长江中流北岸,地势险要,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诗人登上燕子矶,只见薄暮时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解答时,注意通读诗歌,理解诗意,把握情感。此诗为送别之作。诗的首联写诗人目送行舟远去,江山满目生愁;颔联写自己欲泛长江问友,却只见茫茫烟水和一孤舟;颈联写江云虽在,但无风,也静不动,所以愁压江云而不得消解。尾联写自己欲泛江问友,只见茫茫烟水和一孤舟,可见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答案】 遣闷(抒发离别之愁) 译文: 放眼望去江山一片,处处都是令人忧愁的景象
【注释】 遣闷:排遣心中的郁闷。仙源,神话传说中的仙境,这里指诗人的隐地或隐居之所。莫从,不要从。溪桥咫尺水溶溶,溪桥近在咫尺,水面却像溶化的银光闪闪,形容景物美如画。同携手:一同携手而行。似隔琼楼十二重,似乎隔着十二重的楼阁。琼楼,即“蓬莱三岛”,传说中的仙山名。 【赏析】 此诗是写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以及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全诗以景起兴,首联写友人隐居之地,次联写友人与作者相聚时的美好时光
```text 天乐隐微微,听来声正稀。 无因捣药鸟,洞口忽啼飞。 【注释】: - 《罗浮杂咏·其九》是明朝李孙宸所作的作品。 - “天乐”:指自然的音乐。“隐微”:细微而不易察觉。“声正稀”:声音稀少。 - 无因:没有原因或理由。“捣药”:古代传说中,西王母会用仙药来为人治病。 - 洞口:山间入口。“忽啼飞”:突然鸣叫并飞走。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自然景象
【注释】 罗浮:山名,在广东省。杂咏:杂体诗。 石桥高百尺,雨后振衣上。 石桥高耸入云霄,雨后衣衫湿漉漉,于是振衣欲上登。 我欲驾铁桥,仙人共来往。 想驾铁桥与仙人往来。 【赏析】 此诗作于诗人游历罗浮山期间,描写了作者登上高耸的石桥,欲与仙人相会的情景。全诗以“石桥”开篇,点明题意,然后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仙界的向往之情。首句用典,暗含典故,第二句直接抒情,第三句由景入情,第四句写情。
【注释】 遣闷:遣怀。遣,排遣;闷,烦闷、愁苦。 消魂:形容极度忧愁或惊悸。 惆怅:失意、伤感。 僧廊:寺院的廊房。 掩门:关闭门户。 浊酒:浑浊的酒。 客恨:旅居异乡作客的愁怨。 阴雨:阴沉的天气。 泣黄昏:在黄昏时哭泣。 赏析: 此诗是一首抒写诗人旅途中凄楚哀伤之情的佳作。首句“无处不消魂”,一语双关,既指寒天冷地,又指孤身远行之人。颔联“惆怅僧廊独掩门”,“惆怅”是全篇的主眼
诗句释义: 1. 海门潮长月初圆:这句描述了海门的潮水在月圆时特别长,潮涌之声如同天籁。这里的“潮长”可能指的是海水涨潮的景象,而“月圆”则描绘了夜晚明月高悬的美景。 2. 荷叶风香满客船:诗人坐在船上,被荷叶的清香所包围,这既是一种嗅觉上的享受,也增添了旅行中的乐趣。 3. 明月送还南浦上:这里用“明月”象征着诗人的友人陈启宾即将离开此地,返回南方。月亮似乎在为他的离去送别。 4.
【注释】: 1. 罗浮:山名。在广东省,因山上有洞,冬夏常如火而得此名。 2. 杂咏:指随意吟咏的诗歌。 3. 偶来:偶尔来访。百花径:遍地都是花朵的小路。 4. 历乱:形容花片纷乱。飘香风:花香随风而散。 5. 径深:路很偏僻。花片满:花落满地。皆紫红:都变成紫色。 6. 屐齿:木屐底上的齿儿,这里泛指穿木屐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作者漫步于百花盛开的小路时所见的景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此题考核理解诗句内容,赏析诗歌重要意象的基本能力。首先根据题干提示,明确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然后逐句解释诗句的含义;最后结合注释、全诗的意境和情感以及手法等分析其艺术效果。 “晓起云如海”,诗人早起看到天边一片白茫茫,如同大海一般。“漫漫若有澜”,形容云层浓密,无边无际,好像波浪一样起伏。这两句写景生动传神,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晨曦中云雾的气势
【注释】 罗浮:指岭南。杂咏:泛指诗体。飞云、全粤、海门:皆为地名。 【赏析】 《罗浮杂咏》是明代文学家王叔杲于正德八年(1513)在广东罗浮山所作。此诗描绘了罗浮山的壮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首句“直上飞云上,凭高识大观”,写站在高山之颠俯瞰群峰,只见层层叠叠,如波涛般汹涌,令人心旷神怡。这两句诗运用夸张手法,将罗浮山的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使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次句“山环全粤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