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智
送黄汝修还天台 天台有一士,独抱男子肠。 立朝五六年,敛退藏锋芒。 人皆疑其圆,我独疑其方。 一朝解牙牌,上疏辞君王。 问之何因尔,耻对妾妇妆。 牙牌一飘瓦,碎尽何足伤。 白璧苟微瑕,此恨千古长。 我闻定轩翁,古道恒自将。 见子慷慨归,喜极当欲狂。 春风扇微和,天台花正香。 请君陟其巅,挹彼武夷苍。 翻译: 天台有一个士人,独自抱着男子的胸怀。 在朝廷工作五六年,隐退时收敛锋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病中见南枝花盛开,因有寄怀》,全诗如下: 病后花坛扫月稀,南枝光映屠苏衣。 一壶未到醺酣处,莫拄桄榔杖子归。 注释: 1. 病后花坛扫月稀:指在病愈之后,作者看到满园的花都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清幽,就像扫过一片空旷之地一样。 2. 南枝光映屠苏衣:指作者坐在南边的树旁,看着月光下的花朵,仿佛在照亮他的衣服。 3. 一壶未到醺酣处,莫拄桄榔杖子归
诗句原文: 山尽雩坛水尽沂,暮春人亦暮春衣。 不知雪月风花老,几度空山打坐归。 注释解释: - 山尽雩坛:指的是山峦的尽头是祭祀用的雩坛,通常用于祈求雨水的场所。 - 水尽沂:指的是河水的尽头在沂地,这里可能是指沂河的源头,沂河流经此地。 - 暮春人亦暮春衣:描绘了春天即将过去的景象,人们穿着与春天相呼应的衣服。 - 不知雪月风花老: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变化无常的感慨,岁月如雪般消逝。 -
诗句原文: 炎海中间此放舟,江淮河济只浮沤。 悠悠共老风尘里,知是人间第几流。 (注:首两句诗出自《海珠寺燕张克脩吴献臣·其一·送克脩》,作者是明末诗人邹智) 注释翻译: 炎海:大海,也指南海。 中此:在此,即在海上。 放舟:泛舟,乘船。 江淮河济:泛指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只浮沤:只是漂浮的泡沫。 悠悠:形容时间长久。 共老:共同度过。 风尘:世俗的尘埃,比喻世间纷扰。 知是:知道是哪。
【注释】 槐阴:树荫。暑气熏蒸,如同在热浪中坐了很久。 招邀:邀请。馆(guàn)中英:在官府中的贤能之士。趺(fū):盘腿而坐。 蚁战:蚂蚁搬家。屯:驻兵之地。 烦襟:烦躁不安的心情。 吏胥(sīxū):官署中管理文书的小吏。趣晚,催促天黑,好早点散去。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夏日酷暑的诗作。诗人用“溽暑浑如蒸”来比喻夏天的炎热,接着以“槐阴殊可爱”来形容树荫下凉爽舒适的感觉
面崖和尚宁还俗,割鼻佳人岂解淫。 老母不须投杼走,曾参别是一曾参。 解析: 1. 这首诗的作者是邹智,他通过描绘面崖和尚和割鼻佳人的形象,表达了对吴献臣的讽刺。在诗中,面崖和尚被描绘成已经还俗的人,而割鼻佳人则被描绘成不懂风情的人。这种对比突出了诗人对吴献臣的不满。 2. 诗中的“老母不须投杼走”意味着吴献臣的母亲不需要因为儿子的行为而过度担心或恐慌。这里的“投杼走”是一个比喻
【注释】 大忠祠:在今江西南昌市东郊。石斋先生:指宋代文天祥。见寄:赠诗答谢。花:指梅花。禽:鸟。青箬,竹叶编成的帽子。 译文: 石斋先生在大忠祠下聘请你家,你曾去他家一游赏梅花。你在梅花中见到一只奇异的鸟,惊讶地对石斋说想换他的乌纱帽。 赏析: 此诗作于元朝至正元年(1341年)。当时元兵进犯江西,文天祥被俘后,囚于大都(今北京),他写下了这首诗。诗中的“花”是暗指梅花,因为元兵攻破赣州时
注释: 海珠寺:又称“海珠庵”,位于广东广州市越秀区。 燕张克修:燕张克修,字子修,号紫阳,明代诗人,曾任南京刑部主事。 吴献臣:不详。 鸱夷:古代一种大皮囊,用作盛水器。 竹枝:即《竹枝词》,一种民间乐府歌辞,多写男女情爱的题材。 罗浮山:位于广东省中北部,是著名的风景区。 魏公祠:指唐代名相魏徵所建造的祠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海珠寺与友人燕张克修相聚的场景。首句“临流坐石浴鸱夷”
【注释】 疏雨:细雨 月:月亮,这里指明月。 蟋蟀:即蟋蟀,相传是尧时的一种善鸣的动物。 嘉:美好。此处指明月。 惊波:波浪。平:平静。 君:你。知:了解。爱:喜欢。 【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友人作题材。诗中通过送别的场景,抒写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开头“疏雨不复月,蟋蟀空自鸣”两句写夜雨、秋虫,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不安。接着写“出门送佳客,正值新月晴”两句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重点诗句的理解分析。解答此题,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如“孤臣”是诗人自指,表明自己身处异乡;“万里心”是说自己心中充满思乡之情。赏析时,注意语言表达的凝练性,要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 译文:我来到相国祠前的岭上马停步,远远望去真像一片黑松林。林边有一条长长的流水,照见我那身在万里之外的思乡之心。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贬谪南荒时所作。大庾岭,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南,北接湖南、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