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大典
苕溪春日 春天的苕溪,柳丝轻拂着大地,梨花随风飘舞。三月了,客居在外已有三个月了,春天的气息开始改变,我穿上了越地出产的罗衣。 试穿新衣去江边游玩,听到花外莺声时断时续。春心难遣思乡情,看到天涯春草绿,愁绪涌上心头。 春草年年伴旅人行程,扁舟明日又孤行。故园回首云遮隔,江上春风空复情。 注释: 1. 苕溪:今浙江桐庐县西南的苕溪,是钱塘江下游的一条支流。 2. 柳丝拂地:柳树枝条轻拂地面。 3.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理解诗句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其表达的情感,然后结合作者生平经历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本题要求考生赏析诗句,首先读懂诗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进行作答,要注意语言简洁,不堆砌词藻,言之有理即可。 第一句“一曲苕溪水”意思是“一曲苕溪水,送君千里之外”;苕溪:古称苕水,在今浙江长兴县一带;苕溪水:即苕溪的流水
【注释】仙:仙人。蜕:指人的遗骸。 译文:在崖壁上,绝壁陡峭,登临攀登十分艰难,仙人驾鹤而去再不回来了。 小洞春深时,瑶草绿得发亮;仙人的遗骨就留在人间。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咏仙人之蜕,抒写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全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含蓄蕴藉。前两句写景抒情,后两句写物言志。“仙蜕岩”是诗人所到之处的别称。首句写岩高石险,难以攀登;次句写仙人驾鹤离去,不再归来。这两句以“去”字作转折
金陵杨柳词 赏析古人情感与自然景致交织之美 1. 诗作原文 太液池头欲暮春,谁家玉笛按歌新。 飞花好趁东风去,为觅南楼独倚人。 2. 注释详解 - 太液池头:古代皇家园林内池塘之滨,用以描绘地点环境 - 欲暮春:描述时间是傍晚时分的春天 - 玉笛按歌新:指有人在吹奏玉笛,并唱着新歌 - 飞花:指飘落的花瓣随风而动 - 南楼:位于高处的建筑或亭台,此处特指某处建筑 3. 诗句翻译 太液池旁春意渐浓
得山东观察报留别省僚 清晨的风,轻轻的吹过,明亮的明星,带着离别的影子。 我们平生结伴而行,如今却各在天涯,风土人情迥异。 大江一以远,日夕春潮长。 我怀念过去与南皮侯一同游赏的日子,那时是美好的时光,清酒满杯,畅饮无量。 华篇想遗则,渊调怀馀响。 我的朋友已经四散离去,世间的道路就像车轴上的灰尘一样纷乱。 去去不可追,临风徒懭恍。 只能对着清风,心中满是怅惘和迷茫
【注释】 金陵:今南京市。桃叶渡:即折柳渡,相传为晋王献之送爱妾桃叶渡江之处。芙蓉:荷花的别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金陵时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怀念。诗中通过写景,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怀。“小岸高楼长笛,秋风野寺昏钟”。首联写景,以景物烘托气氛,渲染出一种凄凉、冷落的氛围。 “问渡重经桃叶,涉江欲采芙蓉。”颔联直接抒情,抒发了诗人思归不得的惆怅与苦闷之情。尾联直抒胸臆
诗词释义 - 朝日斜照户:早上的阳光斜照进房间。 - 垂杨低拂床:垂柳随风轻轻拂过床。 - 新篁未解箨:刚刚长出的竹子还未脱去笋壳。 - 幽兰已谢芳:兰花已经凋谢失去了芬芳。 - 桑蛾齐绕树:蚕蛾围绕着大树飞舞。 - 海燕竞窥梁:燕子争先恐后地飞到梁上。 - 玉箸流残粉:残留在梳妆台上的胭脂像玉箸一样流淌。 - 金炉冷夕香:晚上烧着的金炉中飘散出寒冷的香气。 - 罗衾空有梦:被褥里空荡荡
【解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以景起,以景结。开头两句写月夜送别,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为送别作铺垫;后两句写诗人的感慨,是全诗的警策所在。 “霜满蒹葭”句:意思是蒹葭上的白霜已经积满了,说明已到九月十七日。蒹葭,一种水边植物,其叶似芦苇而短于芦苇,可编席,也可做篱笆。 “断烟疏树”句:意思是稀疏的烟雾在树林间弥漫,树木的影子参差不定。断,指断绝、中断的意思,这里指树林被月光照射得斑驳陆离
注释: 曾向毗陵怨别离:在毗陵时曾因离别而怨恨。毗陵,地名,在今江苏宜兴县。 十年重见不胜悲:已经过了十年,再次见面不禁悲从中来。 相看共有江州泪:相互对视时都含着眼泪。江州,地名,即江西九江一带。这里指诗人当时流寓之地。 湿尽青衫是此时:泪水已使衣襟全部湿润了,这全是因为这十年的离别之情。 赏析: 这是一首赠别诗。上四句是忆昔;“曾向毗陵怨别离”
【注释】 剑壑:虎丘山的别名,虎丘有“剑门”,故称。秋风:秋天的风。暮烟:傍晚时分的薄雾,这里借指秋天的风。寒泉:冷冽的泉水。落木:飘落的树叶。依然:依旧,依然如此。解组:指辞去官职,退隐山林。重来:再次来到。二十年:指从作者离开故乡到此刻的时间。 【赏析】 《重登虎丘》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此诗作于开元十四年(726)秋,时年40岁,作者在长安任右拾遗。 首句写景。虎丘山上的秋风阵阵,暮烟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