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恢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包恢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都是先求学于陆九渊,后从学于朱熹的学者。 包恢对诗歌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习诗歌应该像参禅一样需要“顿悟”和“渐修”,追求平淡自然的诗美理想。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挽吴准斋
朝市逃名利,清明照日边。 隆冬霜里柏,盛夏火中莲。 纯行浑无玷,嘉言剩有传。 归全复何憾,吾党独呼天。
和陆伯微韵二首
百荐锋难敌,伊谁是特知。 近尝翻戆说,久惜负胸奇。 整顿须教早,招来已恨迟。 英豪施异说,勋业定相随。
温州双峰寺
两水旁流合,双峰对立分。 未窥龙鼻面,且过雁山门。 玉练泉流石,天低露湿云。 经过随分好,犹未副前闻。
宏父,原名包恢,宋代诗人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包恢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都是先求学于陆九渊,后从学于朱熹的学者。 包恢对诗歌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习诗歌应该像参禅一样需要“顿悟”和“渐修”,追求平淡自然的诗美理想。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
包恢
包恢(1182-1268),字宏父,一字道夫,号宏斋,宋建昌南城(今属江西)人。包恢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他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父亲包扬、伯父包约、叔父包逊都是先求学于陆九渊,后从学于朱熹的学者。 包恢对诗歌创作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学习诗歌应该像参禅一样需要“顿悟”和“渐修”,追求平淡自然的诗美理想。这一观点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