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噩
【注释】 岑溪:地名,在今广东。悲叔白:唐人李华,字叔白,曾为官于岑溪,故称“悲”叔白。七首:指《感遇·其一》的后半部分。岑城:岑溪县县城,在今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县境内。 日暮秋风孝子祠,当时拜祷有新诗。 秋日黄昏时,秋风萧瑟,孝子庙前空荡荡。当年在此祭奠,祈祷神灵,写下了新的诗篇。 神光不照连枝树,空使慈乌夜夜悲。 神祇之光无法普照到连根相依的树木上,这导致那些夜晚啼鸣的乌鸦,只能独自悲哀。
《岑溪悲叔白七首·其一·岑城》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歌,表达了作者对叔白的深深怀念和对其命运的感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 第一句:“岑城亭上山风清客心”。描述了在岑城的一座亭子上,山风吹拂,使人心情宁静。这里的“岑城”可能是一个地名,而“亭”则指的是一种建筑,通常用于观景或休憩。 - 注释:岑城,可能是指广西的某座城市或地区。亭子,一种古代建筑,常用于欣赏风景或进行文化活动。 - 赏析
岑溪悲叔白七首 其五 注释: - 岑城:即今广西岑溪市,古代称为“蛮州”。 - 莲塘:位于岑溪市北郊的一个村庄,传说中曾留下预言家刘姓女子的谶语。 - 千秋遗恨:指历史上的遗憾和未解之谜。 - 獞峒:古代对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一种称呼。 - 孝子祠:纪念东汉丁令威的祠堂,丁令威是孝子,死后化为仙鹤。 - 新诗:诗人为祈求母亲的健康而作的祈祷诗。 - 神光不照连枝树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以下四点:一是明确题目要求;二是分析诗歌的内容,注意抓关键语句,如本诗的“西园”“新亭”,第三句的“空园”“日暮”“鸟飞还”;三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技巧;四是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与意境。本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首句“说尽了离别的苦况”。第二句“描绘出一幅空寂、落寞的图画,烘托出了诗人离愁别绪”
【注释】 1. 龚生:指友人龚自珍,字尔玉。 2. 乡墅小景:即乡村别墅的小景象。 3. 各系韵语:各自用韵语写诗寄怀。 4. 待鸿庄:待客之所,也用作书信的收信地址。 【赏析】 这首诗是龚自珍为他的友人龚生所作的一首《乡墅小景》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深深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第一句“几年归梦滞天涯”,诗人描述了自己多年未能回到家乡的情况,他只能在遥远的他乡梦见故乡
这首诗是龚自珍为好友庄存与的乡墅小景写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祥和的秋夜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之情。 首句“是谁结搆傍秋溪”,意思是在秋天的小溪旁搭起一座小屋。这里的“构”字表示搭建,“傍”字表示靠近。这句诗通过简洁的词语描绘出一幅秋夜宁静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爽和宁静。 次句“应有寒乌月上啼”,意思是夜晚的乌鸦在月光下发出叫声。这里的“有”字表示存在
夹径山松皆十围,碧云香雨昼霏霏。 注释1:夹着小路的山间松树有十围那么粗大;碧云香雨指的是细雨,是白色的,飘在天边像白云;霏霏形容小雨的样子。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山中景色,夹着小路的山间松树高大挺拔,雨后山上云雾缭绕,细雨纷纷。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 村头常是临风醉,几度斜阳送客归。 注释2:村头的村民经常醉酒于微风之中,夕阳之下多次送别客人远去。
注释:自从秋风分别了故乡,几年来一直被客居之恨所困扰。榜人见面后依然能认出我,只道我的星星点点的白发已经侵染了我的鬓发。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离别故土后,在异乡漂泊多年,深受客愁和瘴气的双重折磨。他与榜人重逢时,尽管岁月已将他们的面孔刻上了沧桑的痕迹,但榜人的眼中仍能认出他来。然而,他也感叹自己的年华已经老去,鬓边已经斑白。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人生变迁的感慨
【注释】: 1. 清风泉者,岑溪葛仙岩瀑流也。叔白苦爱之:清风泉是岑溪葛仙岩的瀑布流。叔白很喜爱它。 2. 属纩时,命汲泉水濯体以殓:在临终时,命令汲取清凉的泉水来沐浴身体准备下葬。 3. 复过其下,悲题四语:又经过那里,悲伤地写下了这四句话。 4. 苦爱仙岩片石青,寒泉濯罢目方瞑:我非常喜爱仙岩那块青色的石头,在用寒泉洗涤完毕之后,眼睛才会闭上。 5. 瀑边定有幽魂立,万古千秋倚石听
岑溪悲叔白七首·岑城 岑城,古地名,位于今日广西桂林。此诗描绘了岑城的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历史的沉思。 译文: 钟家池馆好风光,万里偏知结客场。 独自寻来还寂寞,竹闲蛮鸟断人肠。 赏析: 岑溪悲叔白七首·岑城,这首诗由李宪噩所作,以岑城的壮丽风景和历史遗迹为背景,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历史的深刻感悟。 诗的前两句“钟家池馆好风光,万里偏知结客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