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宪噩
岑溪悲叔白七首(其一)岑城 江上思归折柳条,夕阳山畔雨潇潇。 清歌进酒人何在?肠断春城易使桥。 注释:在江边思念家乡,折下柳条寄托哀愁;夕阳西下,山边小雨淅沥。歌声悠扬,我却找不到知心之人共饮;春城之下,那座易使桥见证了我无尽的哀思和离别之痛。 赏析:此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在异地思乡的孤独与凄凉。诗人站在江边,望着滔滔江水,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不禁折下柳枝寄托哀愁。而此时,夕阳西下
全州登陆,宿唐家司,闻湘水声 译文: 在全州上岸后,我住宿于唐家司,听见了湘水的声响。 注释: 1. 全州:今广西全州县。 2. 唐家司:地名,位于湖南永州附近。 3. 湘水:流经湖南的一条河流。 赏析: 首句“全州登陆”表明诗人已经到达全州,开始了他的旅行。第二句“宿唐家司”,说明他在唐家司过夜。第三句“闻湘水声”,则是他在这个夜晚听到湘水的声音,可能是湘江的流水声
【注释】 岑溪:今广西岑溪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 叔白:即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曾贬谪于岭南一带(包括广西)。 七首:这里指苏轼贬官后所作的诗共七首。 洒然:潇洒自在的样子。 亭子:亭子是建筑的一种形式,有顶无墙,四面开敞,供人休息的场所。 古榕:古树名,即榕树。 闲:清闲。 云生:云雾升腾。 大瓮山:地名,具体所指不详。 不忿:不甘心。 绝笔:用尽全部笔墨。 却教
诗句原文: 送三岁儿筠龄归圹, 正得还真自在休, 百年托体亦山邱。 略尝世味如斯足, 底用劳生到白头? 注释解释: - 送三岁儿筠龄归圹:这是送别三岁大的侄子筠龄回到墓穴的场景。 - 正得还真自在休:表达了一种得到真我、真正自由的感觉。 - 百年托体亦山邱:表示生命的终结就像回到山丘一样自然和平静。 - 略尝世味如斯足:暗示了通过短暂的一生已能体会到世间的滋味。 - 底用劳生到白头
过天门县,留示县尹匡淑辰 南游浩荡杳乡关,尚有故人江汉闲。卧病孤舟不相遇,片帆竟过天门山。 赏析: 李宪噩的《过天门县,留示县尹匡淑辰》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江南水乡画卷。诗中“南游浩荡杳乡关,尚有故人江汉闲”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通过对故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卧病孤舟不相遇,片帆竟过天门山”则表现了诗人在逆境中的坚韧与乐观,尽管身体有病
岑溪悲叔白七首·岑城 蛮州历劫瘴烟清,獞峒猺山春色明。一自莲塘留谶语,千秋遗恨在岑城。 注释: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李宪愕所作《岑溪悲叔白七首》中的一首。“岑溪”指的是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临桂区境内的岑溪,而“岑城”则是岑溪县城所在地。诗中描述了蛮州的历劫经历和瘴气被清除后的景象,以及人们在莲塘留下的预言之词,表达了人们对历史遗迹和美好记忆的怀念之情。 赏析:
注释:刚一盼见春晴,却又阴云密布,梅花怕冷,愁闷不开。 北堂侍疾年已老,我行万里南方,却无一点音信。 赏析:诗人在春天盼望着晴天,但天空又布满了阴云,梅花又怕冷,心情也变得忧郁起来,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期待和失望的心情。 “才望春晴却又阴”,才一盼见春晴,却又阴云密布,这句诗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春天的阳光明媚,让人感到温暖和舒适,但却被阴云遮住,使得原本美好的景色变得黯淡无光。
【注释】 尉氏县:指河南开封的尉氏县。尉氏,古县名。在今河南开封市东南二十里。 朔气乘风傍晚晴:《汉书·五行志》说:“正月朔旦朝日,见冰霜。又正月朔旦,日出东方,谓之改岁。”意思是说,正月初一日出的时候,太阳还没有出来,所以天空中还挂着月亮,这时就称为“朔”。而《易纬乾凿度》说:“正月朔旦,日在魄”,这里的“魄”是月魄的意思,即农历正月初一,日出时月亮还没有落下,所以叫“朔”。 啼雅流水夕阳明
【注】东斋:指作者书房,斋,亦作书斋。大梁:今河南开封市,古称梁都,因地处黄河之南,故名“大梁”。 叶县对月,寄东桂生徒 —— 在叶县对着月亮写下这首诗,并给东郡(郡治在今河北临漳县)的同乡(这里指东垣生和东垣生之徒)写信。 东斋孤月冷凄凄,几个寒雅树上啼。 —— 作者独居的书室中,对着清冷的月亮,听到几只寒鸦在树梢上悲鸣哀啼。 寄语诸生休怅望,行人已过大梁西。 ——
诗云:道人家住大江南,雪满穹窿有旧庵。 化鹤归来城郭是,几人楼下看苏耽? 我们将逐句进行详细解释和赏析: 1. 首句释义与背景: - 诗句“道人家住大江南”描述了道人居住在中国的南方。 - “雪满穹窿有旧庵”描绘了一座被积雪覆盖的古老庵堂的景象。 2. 第二句解读: - “化鹤归来城郭是”可能意味着一位道士如鹤一样归来,使得城市显得更加重要或引人注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