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瑜庆
《为林朗庵题泰山秦刻二首其二》是一首由清代末近现代初诗人沈瑜庆创作的古诗,诗中通过描绘秦代石刻艺术和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表达了对古代艺术的赞美以及对历史传承的珍视。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及赏析: 1. 诗句解读: - 金石名家亦太偏:这里“金石”指的是石碑和金属铭文,通常用于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事迹。“亦太偏”则暗示了这些作品过于集中于某一特定主题或风格,可能忽视了更广泛的文化价值。 -
以下是为您带来的诗句和翻译: ``` 行看蛮布绣弓衣,清课勿忘日一诗。 最是闲官生计在,古来惟有宛陵知。 ``` 译文:看看那些精致的绣花衣服,清廉的官员们不要忘记每天写一首诗。最擅长的就是这种悠闲的生活,古时候只有像宛陵这样的官员懂得这种生活。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官员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通过“蛮布绣弓衣”这一细节,诗人描绘了官员们的服饰,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注释 1. 鱼龙热海果何堪,天醉人间梦自酣:鱼龙在热的海水中游弋,果实也因天热而腐烂,人却沉醉于梦中。 2. 愁绝当时庾开府:当时的庾开府(庾信)遭遇国难家破,流离失所,他的痛苦之情难以言表。 3. 声声盲左咽江南:庾信被俘虏至北方,他的心情如同“盲左”一样痛苦,只能咽下心中的悲伤,流落南方。 赏析 此诗以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感叹
注释:苦吟是怕写诗太辛苦而劝吃,寝食都想到古代作家。老笔虽已受蛀虫侵蚀但并不妨碍继续写作,旧题何必羡慕壁笼纱呢? 赏析: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对创作态度的诗歌。首联“苦吟恐瘦劝餐加,寝馈思侪古作家”,意思是说因为担心写诗过于辛苦,所以劝人吃饭时要多加注意。同时,在睡觉和吃饭的时候也在思考古代的作家们。颔联“老笔未妨虫蛀纸,旧题岂羡壁笼纱”,意思是虽然我的笔已经很老了,但是并不怕被虫子蛀了
注释:这三年来我与你的分别之情,都写在了这双清的江亭之上。千里之外,我们楼台相对,共同欣赏这份情谊。今夜我与你一起倚靠在栏杆上望月,仿佛看到了无数的人影如海一般在王城之中隐没。 赏析:这首诗以“别意”和“共此情”为线索,展现了一幅离别后重逢的画面。诗人三年来与友人相隔两地,心中充满了离愁。然而今天却能够再次相聚,共同欣赏明月,这种重逢的喜悦让诗人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 首句“三年别意写双清”
【注释】 渔洋山人:即朱彝尊,字锡鬯,浙江嘉兴人,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精华录:指《日下旧闻》。郑善夫:明末诗人、文学家,与王士祯齐名,有“南王北郑”之称。无病呻吟:指没有实际感受却装出一副忧患的样子。结习:指不良的习性。时无:指世风日下。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读《日下旧闻》后所写。诗中对两位文人的诗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指出王贻上和郑善夫的诗歌创作存在着不同特点。 首句“正宗才力王贻上”
堤上望霍邱寿州山 云彩层层叠起,仿佛是沧溟(大海)的波涛, 两角山峰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光,显得十分青翠。 只有披着襟衫的人独自站在那里, 四周无边无际,只有一座茅亭。 译文: 站在堤上远眺霍邱、寿州的山峦,只见云层叠嶂,宛如沧海之波涛;两角山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犹如青翠欲滴。只有那披襟之士孤零零地立于其中,四周景色辽阔,一望无际,唯有一座茅亭矗立在那里。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霍邱
【注释】 高才:指有才能的人。酝酿:比喻长期酝酿。一坛:指诗坛。坛坫,古代设坛以祭祀天地和祖先之地。苏黄李杜:指宋代四大诗人:苏轼、黄庭坚、李白、杜甫。合论诗:指共同评论诗歌。 【赏析】 本诗是一首七绝题画诗。作者借赞美梅花、牡丹、石榴、菊花等物,来赞美四位诗人的文学成就。 “高才长恐不同时”,首句开门见山提出观点:高才往往难以与时代同时而遇;“独有春风酝酿之”,第二句承前启后
【注释】 何润夫:名不详,唐末人。侍郎:官名,指翰林学士、中书舍人等文职官职。江亭:水边的小亭子。玩月:赏月。图:绘画。 【赏析】 诗题“题何润夫侍郎江亭玩月图二首”,说明这首诗是诗人为一幅江亭观月图所创作的两首诗。第一首写江村的景色,第二首写观月的感受。 首联“出门负手向江村,浅水芦花没旧痕。”这一句的意思是说:走出门来背着手向江村走,江边浅水处长满芦花。这句诗写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观察
【解析】 “苏轼”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政和年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他以母教为榜样,不与世俗合污。“范滂”句:范滂(158-122年),东汉时人,任司隶校尉。当时宦官专权,他多次上书劝谏,结果被宦官杀害。范滂的母亲知道儿子被杀后非常痛心,她用刀割破了自己的肉,表示自己宁愿去死也不让儿子受辱。“张俭”句:张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