轼辙齐名,读传范滂知有母;
褒融竞爽,投门张俭本无家。

【解析】

“苏轼”句: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政和年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他以母教为榜样,不与世俗合污。“范滂”句:范滂(158-122年),东汉时人,任司隶校尉。当时宦官专权,他多次上书劝谏,结果被宦官杀害。范滂的母亲知道儿子被杀后非常痛心,她用刀割破了自己的肉,表示自己宁愿去死也不让儿子受辱。“张俭”句:张俭(?一168),东汉末年名士。张俭曾因事犯法,逃到洛阳,被同乡朱穆收留。后来张俭因事再入洛阳。朱穆见其衣衫破旧,便给他送去衣服。张俭感激万分,说:“我这次来,本是为了躲避祸害,您却给我送来衣服,这是让我更担心了。”于是朱穆又给张俭送去粮食和钱财,让他安心躲藏。朱穆这样做是出自于对朋友的真诚相待,而张俭则认为朱穆此举出于私利。两人从此结下怨仇。后来朱穆因事获罪,张俭告发他贪污受贿、收受贿赂,朱穆被处死后,张俭也被捕入狱。

【答案】

【注释】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在政和年间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黄州)团练副使。他以母教为榜样,不与世俗合污。范滂(158-122),东汉时人,任司隶校尉。当时宦官专权,他多次上书劝谏,结果被宦官杀害。范滂的母亲知道儿子被杀后非常痛心,她用刀割破了自己的肉,表示自己宁愿去死也不让儿子受辱。张俭(?一168),东汉末年名士。张俭曾因事犯法,逃到洛阳,被同乡朱穆收留。后来张俭因事再入洛阳。朱穆见其衣衫破旧,便给他送去衣服。张俭感激万分,说:“我这次来,本是为了躲避祸害,您却给我送来衣服,这是让我更担心了。”于是朱穆又给张俭送去粮食和钱财,让他安心躲藏。朱穆这样做是出自于对朋友的真诚相待,而张俭则认为朱穆此举出于私利。两人从此结下怨仇。后来朱穆因事获罪,张俭告发他贪污受贿、收受贿赂,朱穆被处死后,张俭也被捕入狱。

译文:

苏轼的足迹与司马相如齐名;读《史记》时,范滂有母亲的教诲;

褒融与张俭都清高自持;但张俭投奔朝廷的门庭本没有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