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锡爵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旅途中对家乡的深切思念之情。下面是逐句的解释: 1. 阳关三叠古梁州,极目家山万里愁。 - “阳关三叠”指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诗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的“阳关”是地名,位于今甘肃敦煌附近,是古代通往西域的交通要道。 - “梁州”是唐代的一个地方名称,位于今天的陕西、甘肃一带。 -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杨慎在汤阴(今河南汤阴)敬谒岳飞祠堂时所作。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解读和译文: 一、首联: - 铁骑红尘逐队开,金牌诏下迭传来:铁骑兵奔驰于战马扬起的尘土之中,像队伍一样展开。诏书传下,命令军队继续前进。“铁骑”指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军队,“红尘”则描绘了铁骑奔驰时的尘土飞扬景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军队出征、气势磅礴的画面。“金牌诏下”表示这是一道命令,要求士兵们必须服从
洪锡爵的《黄州谒苏文忠公祠》是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黄州谒见苏文忠公祠的情景。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译文、注释和赏析: 1. 黄州初见霸图雄:描述诗人初次见到黄州时的景象,这里的“霸图雄”指的是强大的国家或势力。 2. 竹树丛祠一望中:诗人站在丛竹环绕的祠堂前,放眼望去,四周景色优美。 3. 两赋清游传赤壁:指历史上两位著名人物曾游览过赤壁,这里可能暗指苏轼(苏文忠)。 4.
【注释】 南阳道中:指在南阳的途中。葱笼佳气郁隆中,遇合当年鱼水同。 博望荒营埋野火,茆庐衰草战秋风。西瞻故国三分尽,北指残星五丈空。千古伤心前后表,至今零涕感英雄。 鱼水:比喻夫妻或君臣关系融洽。 遇合:遇,相遇;合,结合。指与某人相遇并结合。 博望:即博望侯张良,刘邦的主要谋士,曾建议刘邦定都洛阳。 茅庐:指简陋的居所。 西瞻:向西远眺。故国:旧国、故土。 三分:古时以周尺为七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诗歌内容与表达技巧的题目;然后浏览全诗,把握诗意,最后结合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提示进行赏析。“八里河决阻赋”是全诗的第一句,写景起兴。第一句中“天风挟浪舞阳侯”,描写了一幅壮观的画面,气势恢宏
驿柳用船山太史韵 一线柔条翠染衣,年年攀折减腰围。 歌残金缕人何处,秋老天涯客未归。 枝带寒乌多北向,江涵旅雁尽南飞。 团圆皓月今宵满,倦鸟长途孰共依。 注释: - 一线柔条翠染衣:形容柳树的枝条细长而柔软,翠绿色的叶子像衣料一样覆盖在上面。 - 年年攀折减腰围:每年春天都会去摘柳枝,随着时间流逝,柳枝越来越长,人的身材也会慢慢变粗。 - 歌残金缕人何处:歌声消散,只剩下金线般的柳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中秋夜雨感怀》。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流落荆南郡,飘零庾子山。 - 流落: 形容漂泊无依,四处流浪。 - 荆南郡: 古代地名,这里指代张九龄当时流落在南方的一个郡(地)。 - 飘零: 比喻离散、漂泊不定。 - 庾子山: 庾信(约493年-558年),字子山,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曾任职于南朝陈,后被北周俘虏,北游多年后归附隋朝,晚年寓居岭南
八里河决阻赋 无边风浪莽西来,滚滚黄流一线开。 千里土鳞原上起,几行泽雁雨中哀。 飘零我亦同萍梗,生聚谁怜遍草莱。 独向荒邱时极目,弥漫何处是春台。 注释: 1. 无边风浪莽西来:形容风浪之大,仿佛从西方汹涌而来。 2. 滚滚黄流一线开:形容黄河水势浩荡,如同一条巨大的黄色河流从西面汹涌而来。 3. 千里土鳞原上起:形容黄河洪水泛滥,淹没了千里土地,露出了河床上的泥土和鳞片状的石头。 4.
【解析】 “郢上”句:郢城春天早于他乡; “天涯”句:远在天涯的游子还没有归来;“岁时”句:随着年岁的增长,游子的感慨也越来越大;“薄宦”句:官运不亨通,仕途很淡漠;“松楸”句:墓地在何处,难以辨认,只能向西望着依依不舍。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郢城的思乡之作。全诗以“思乡”为主题,抒写诗人因远离家乡而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开头两句“郢上春先到,天涯客未归”,点明题意,直抒胸臆。郢城,今湖北江陵县
【注释】 1. 夜泊东昌野渡:在夜晚停泊在东昌的乡村渡口。 2. 苍茫古渡系孤舟,芦苇丛生水不流:指诗人在荒凉的渡口停船,只见芦苇丛生,江水却不见流动。 3. 满地寒磷飞野火,几株老树艳新秋:地上满是冷冽的磷火,仿佛是燃烧的野火一样,几棵古老的树木在秋天显得特别鲜艳。 4. 时平东国犹虞盗,地隔西川更引愁:虽然国家没有战争,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仍然担心盗贼。 5. 听说明朝风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