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上春先到,天涯客未归。
岁时游子感,音问故人稀。
薄宦情逾淡,初心愿总违。
松楸渺何许,西望更依依。

【解析】

“郢上”句:郢城春天早于他乡; “天涯”句:远在天涯的游子还没有归来;“岁时”句:随着年岁的增长,游子的感慨也越来越大;“薄宦”句:官运不亨通,仕途很淡漠;“松楸”句:墓地在何处,难以辨认,只能向西望着依依不舍。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在郢城的思乡之作。全诗以“思乡”为主题,抒写诗人因远离家乡而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开头两句“郢上春先到,天涯客未归”,点明题意,直抒胸臆。郢城,今湖北江陵县,为楚都,故址在今湖北省江陵县西南。郢上春先到,即说郢城的春景先到,这和诗人自己远在天涯一样。首句开门见山,表明了自己身临异地,不能与故乡同乐,从而引出下文的“天涯”二字,使读者从“郢上春先到”中体味出诗人身在异乡而心系故里的情思。次句紧承首句而来,说天涯的游子还没有归来。这句既是对首句中“郢上”二字的申述,又照应了题目中的“思乡”二字。诗人之所以有这种感触,是由于自己身处异乡,无法与家乡人共度佳节,因此,他才会想到“天涯”的游子尚未归来。“岁时”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感怀。岁序更新,时光流转,游子的感慨也越来越大。岁月的推移,使游子感到时间过得很快,同时也使他更加怀念家乡、亲人。“音问”两句,诗人把视线转向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他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由于自己身处异乡,所以对家乡亲人的音信了解不多,甚至很少得到他们的来信。“音问”二字,既是实写自己对家人音问的关心,也是虚写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怀念。“薄宦”两句紧承前文,说自己虽然在外地当官,但官运不亨通,仕途很淡漠。诗人用“薄宦”二字来表达自己仕途坎坷,不被重用的心境。同时,这也暗含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关切之情。“初心愿总违”,诗人把视线从家乡移向自己的处境,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因为自己仕途不顺,所以心中一直渴望能回到家乡,过上一种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然而,这种愿望却始终未能实现,所以诗人才会感到“初愿”始终难以满足。“松楸渺何许”,最后一句诗人的视线由己及物,想到了墓地。“松楸”,松树和坟墓;“渺”,模糊。这句的意思是:松楸在何处,难以辨认,只能向西望着依依不舍。这一句既是诗人对家乡亲人的追思,也是他对自己处境的感叹。

【答案】

思乡

郢上春先到,天涯客未归。

岁时游子感,音问故人稀。

薄宦情逾淡,初心愿总违。

松楸渺何许,西望更依依。

译文

郢城春天的景色比别处都要先到,可是天涯的游子却没有回来。

岁月流逝,游子的感慨也越来越大,可家乡的消息却越来越少。

官场失意,仕途不顺,心情愈加淡泊,我最初的心愿总是得不到实现。

不知家乡的松楸究竟在哪里?只能向西遥望,流连不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