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诒
《忆江南故宅》是清朝夏诒的作品,其原文如下: 碧天如水夜冲融,怕忆江南旧宅空。 冷落双扉尘没槛,萧条四壁草成丛。 庭前莺老无人管,江上鱼沈有梦通。 应是金乌怜寂寞,朝来依旧下墙东。 接下来将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诗句解读与赏析 1. 碧天如水夜冲融:“碧天”描绘了天空的颜色,“如水”则形容了夜色的深沉和广阔,两者结合传达出一种静谧而广阔的夜晚氛围
【注释】 寄婿:指《寄远诗》中的“寄内”。 温峤(jiǎo):晋代诗人,曾任尚书郎。 芦花:即芦花絮,比喻飘零不定的身世。 【译文】 频频挥动双泪望天涯,失去母亲的孩子深深叹息。 寄语温峤务必记得,他年千万不要使身披芦花衣裙。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得知自己妻子去世的消息后写给她的丈夫的。妻子生前对家庭十分爱护,对子女更是疼爱有加。如今她离开了人世,丈夫怎能不悲痛欲绝
注释: 可中亭赏荷:可中亭是一个观赏荷花的地方。 绮窗四面小亭东,十二兰干映水中。 绮窗:精美的窗户。 四面:四周。 小亭:小亭子。 绮窗四面小亭东:精美的窗户四面都是小亭子,向东看去可以看到十二株兰干倒映在清澈的水面上。 十二兰干:指十二株挺拔的竹子。兰干,这里指的是竹竿或者竹林。 翠盖纷披侵入座,看花人映藕花红。 翠盖:绿色的荷叶,纷披,形容荷叶很多的样子。 侵入座:绿色荷叶遮盖住了座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手法和语言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来理解。“迢迢”“络纬”点明时间是立秋前二日清晨,此时正是夏尽秋初,故有“曙光微”“声渐稀”之景。“为爱晚凉临水立”写诗人早起后在院中欣赏着清凉的晚风和月光,并立在水边久久不愿离去。“不防花露湿罗衣”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欣赏美景的惬意之情。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 【答案】 译文:夏去秋来,晨起时天刚蒙蒙亮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与理解。 (1) “病起”是题目,点明了这首诗的内容。 第一句:诗人因生病而起,四度圆即四次圆缺月的意思;第二句“新痊初起正严寒”说明诗人刚康复,但天气十分寒冷。 第三句:“灯前儿女喃喃话”描绘的是一幅家庭温馨的图画,灯下儿女在低声细语交谈,表现家庭的和睦、温暖。 第四句:“都道今宵睡不安”描写了家人因担心诗人病情而睡不着觉的场景。 【答案】 译文:我生病后
绮窗四面小亭东,十二兰干映水中。 翠盖纷披侵入座,看花人映藕花红。
频挥双泪望天涯,失母孩童深自嗟。 寄语温峤须记取,他年莫使衣芦花。
迢迢络纬曙光微,金井无人声渐稀。 为爱晚凉临水立,不防花露湿罗衣。
碧天如水夜冲融,怕忆江南旧宅空。 冷落双扉尘没槛,萧条四壁草成丛。 庭前莺老无人管,江上鱼沉有梦通。 应是金乌怜寂寞,朝来依旧下墙东
清代诗人夏诒是一位具有才华的诗人,他的作品《可中亭赏荷》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荷花的赞美。下面将详细介绍夏诒: 1. 生平介绍 - 家族背景:夏诒,字子龄,是清初浙江乌程人,也有说法称他是桐乡人。他的家庭背景为其提供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基础。 - 文学成就:据《清史稿》,夏诒著有《劫馀小草》,表明他在清代有一定的文学地位和影响力。 2. 作品特色 - 诗歌风格:夏诒的诗歌以七言绝句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