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明
【注释】 三千里外寄游踪,强仕年华垒块胸。 惟有多情关塞月,照人不改旧时容。 译文及赏析: 三千里外寄我游踪,壮志未酬,心中郁闷,愁绪难消。 只有那多情的关塞明月,依旧照亮了我,没有改变我原有的容颜。 赏析: 首句“三千里外”,点明诗题“报罢春闱”后,作者身在异乡,心情郁抑而不得舒展。“寄游踪”即抒发了这种情感。“强仕年华”表明此时作者已到了壮年时期,但仕途坎坷,壮志难酬
这首诗描绘了土木堡战役中夜宿时的场景和士兵们的精神状态。下面是对每句诗的解释: 1. 夜宿土木堡大风作 - 注释:在夜晚驻扎在土木堡(位于今天的北京附近,是明代著名的军事要塞),突然刮起了大风。 2. 西风吹醒战场魂 - 注释:西风象征着冷冽、严酷的环境,也暗示着战斗的艰辛。"唤醒战场魂"意味着战士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坚守岗位,保持着战斗的意志。 3. 走石飞沙夜打门 - 注释:狂风中
【注释】 春闱:指科举考试。报罢:报完名后,即中选。宜甫刺史:指李宜甫。李宜甫,字景初,号宜甫,元丰年间进士。鲁斋:苏轼门客王定国号鲁斋先生。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参加科举考试(乡试)失败后写给李宜甫的。 第一句“壮不如人百事乖”,意思是说自己没有考上功名,是因为自己太弱,无法与别的考生竞争,所以总是事事不顺心。 第二句“命宫磨蝎早安排”,这里的“磨蝎”是指命宫,也就是人的星宿位置
【注释】: 荦确,高峻的样子。 四句诗,每句七字,共28个字。第一联“春闱报罢答寄宜甫刺史四首”,说明作者在参加完科举考试之后,给一位名叫宜甫的刺史写这首诗。“春闱报罢”是指科举考试成绩揭晓后,考生们纷纷离京返乡。 第二联“饶人看遍帝城花”,意为在京城游览时,作者特意欣赏了许多名胜古迹和花卉。 第三联“不如春社寻巢燕”指的是作者觉得不如春天去参加社日活动,观赏飞回巢中的燕子。
塞上曲五首 圣代征无敌,绥藩偶用兵。 貔貅穹野宿,雕鹗阵云平。 上将靴藏匕,名胡颈絷缨。 生还军气乐,羌笛玉关清。 注释:这是五首描写边塞战争的诗。第一首写征讨匈奴的战争是正义的;第二首写在战争中的胜利;第三首写战斗胜利后的喜悦;第四首写战斗中将士们英勇杀敌;第五首写战后的和平安宁。 赏析:此组诗共五首,都是歌咏征伐之役的。前四首各咏一胜,末一首总括全篇,歌颂了战争的伟大意义。 诗的前四句
《蔚州秋怀》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蔚州所经历的秋天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句:“蹠远登高感浩襟,唳鸿啼蟀付长吟。” 注释:站在高处,放眼望去,心胸豁然开朗,感叹自然的伟大与壮丽。听到远处传来的鸿雁的鸣叫声,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蟋蟀的声音也显得凄凉,让人不禁长吟一曲。 赏析:这一句描绘了诗人站在高处,感受到秋天的气息和大自然的壮美。同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居庸关(第一联) 万折千回总是山,当山拔地起雄关。 牛眠废堠烽烟靖,马上盘陀进退难。 注释: - “万折千回”,形容山势险峻曲折,经过许多曲折。 - “山”,指居庸关周围的山。 - “当山”,形容居庸关像一座山峰一样耸立在山中。 - “拔地起”,形容居庸关非常高耸。 - “雄关”,雄伟的关口。 - “牛眠废堠”,废弃的烽火台。 -
【注释】 汉廷:汉朝朝廷,指京城。邹枚:邹阳、枚乘,都是西汉的文士。公车:汉代中央政府设置的官署,是考试选拔官员的地方。小草:比喻年老多病。边材:即“边才”,指有特殊才能的人。连旬:连续十多天。河山:山河。乘槎:传说中木筏渡海的一种工具。瀛海:大海,这里借指朝廷。蹴(zú)蓬莱:踏着蓬莱仙岛,意喻飞升。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时已辞官归隐。诗中抒发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和官场的不满
注释: 1. 叶下亭皋信已霜:树叶落下的亭子和水边的栏杆已经被霜覆盖。 2. 捣衣声里杵砧忙:在捣衣的声音中,杵和砧板忙碌地工作着。 3. 独寻野兴呼驴语:独自寻找野外的乐趣,呼唤着驴子说话。 4. 尽放乡心逐雁翔:把所有的乡愁都寄托在飞过的雁群上。 5. 环郭万山遮远睇:环绕着城市的是无数的山脉,遮蔽了远方的视线。 6. 凌空一塔点秋光:一座高耸的塔在秋天的天空中闪烁着光芒。 7.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祜的《李堡野望》。 塞外西风飒飒鸣,乱山堆里豁双睛。 注释:塞外的西风吹得飒飒作响,乱石山中视野开阔,令人豁然开朗。 赏析:开篇描写了塞外荒凉的景象和西风的呼啸声,给人一种孤寂、辽阔的感觉。 炊烟直向云边出,落日遥从水际明。 注释:炊烟袅袅升起,直冲云霄;落日缓缓下沉于水面,光芒闪烁。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描绘了塞外夕阳下炊烟与落日的美丽景色,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