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金銮
【注释】呱呱:鸟叫声。赤子,指初生婴儿。勃溪啼:从溪中呱呱啼哭。求牧今难与古齐:现在牧童很难与古代牧童相比。五条街:即“五条巷”,为宋代成都的一条街名。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四川成都街头市井生活的竹枝词。上片前两句写街头市井中的儿童,在溪边嬉戏,啼哭不止,而他们的父亲却找不到人来喂养;下句写街头巷尾处处是弦管之声,热闹非凡。全诗用口语化的语言,把成都街头市井生活的真实情况生动地展现出来。
【赏析】 竹枝词是唐代民间流行的一种民歌体诗,以七字句为主,多用比兴、重章、双关等手法。本诗的作者没有留下姓名,从内容看,当是清代诗人所为。 台湾竹枝词共八首,其中第二首最为著名。全诗四句,每句七个字,押平声韵(入声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易记。 这首诗的第一句“豆荚花开落地生”,意思是说:在豆荚开花时,它就会落地生根生长。这里用花落生根的比喻,说明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的基础之上
注释:不从事耕种,随意在田里插下竹子。溪涧的流水自然形成了一条条小河。夏天水云密布,鱼鳞般密集,六月的雨水像雨点一样密集。斗米的价格何尝值一百文钱? 赏析:诗中的“竹枝”是一种民间歌曲,多用于表达劳动人民的情感和生活状态。台湾是竹枝词的一种流行形式。这首诗描绘了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表现了农民辛勤劳作的生活状态。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对农民生活的深深同情
注释:台湾竹枝词,描述的是台湾的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赏析: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充满生机、富饶美丽的台湾岛。诗中“东头地与士番联”一句,通过“东头”和“士番”两个关键词,形象地表达了台湾岛地理位置的特点。而“千章材木翠连天”则生动地描绘了台湾岛森林覆盖率高的特点,以及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上,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
【注释】 风味:指味道,这里指滋味。竹蛏:一种海产的贝壳类水生动物。江瑶:即江瑶柱,是干贝的一种,形如带壳的田螺。豆芽:豆芽菜的嫩茎。菉笋:绿豆芽。竹蛏、豆芽和菉笋都是台湾特产,所以用它们来比喻。 【赏析】 诗以竹蛏、豆芽和绿笋作为比喻,赞美了三种美味佳肴。诗人对这三种佳肴都赞不绝口。其中“竹蛏”、“豆芽”和“菉笋”,三字分别藏有“竹”字谐音。这种巧妙的用词手法,在诗中显得别具一格,耐人寻味。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原文: 台湾竹枝词(其一) 指甲花香压髻鬖,蛮娘情语夜喃喃。 泥人梦里含鸡舌,一碗槟榔出枕函。 我将逐句进行解读: 1. 指甲花香压髻鬖:这里的“指甲花香”可以理解为指甲上涂着的香花,而“压髻鬖”则是一种古代女性发髻上的装饰物,这里可能是形容头发被香花染香后的样子,整体给人一种清新、雅致的感觉。 2. 蛮娘情语夜喃喃:这里的“蛮娘”指代的是居住在台湾的少数民族女子
午盘堆遍地波罗,粒粒鸡心已破窠。凤尾萧疏纤子落,一肩绿箬倩蛮婆。 注释:中午时分,满地都是菠萝,菠萝里的籽已经破裂,露出里面的果仁;菠萝的叶子稀疏,细小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凉的景象。一个壮年男子扛着一筐青竹笠子,在田间劳作,被娇媚的农妇所吸引。 赏析:此诗是一首描写农事生活的诗歌。首句“午盘堆遍地波罗”描绘了中午时刻农田里丰收的场景,“波罗”是菠萝的别称,象征着丰硕的成果
注释:蔗尾发出秋天的声音,万户人家的炊烟煮糖作糖饧。甘蔗枯萎也不怕,一整个春天的薪炭直到秋天的晴天。 赏析:这首诗描写了台湾农村秋收季节的生活画面。首句“萧萧蔗尾起秋声”,以听觉形象地写出了甘蔗成熟时节的丰收景象;第二句“万灶甜浆煮作饧”,则具体描绘了农民们忙于制作糖饧的场景,突出了劳动的艰辛;第三句“枯槁莫嫌同嚼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艰苦生活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也暗示了农民们的坚韧和毅力
注释: - 港口船回海气腥:港口处船只往来,带回海的腥气。 - 参差鱼族有奇形:各种鱼类形态各异。 - 团头缩项浑难识:形容鱼的形状奇特,难以识别。 - 欲补人间五雅经:想要用这些鱼来补充《诗经》中的“五雅”。 - 五雅:《诗经》中指五种美好的事物,即“黍(黍米)稷(高粱)稻粱菽(豆类)”这四种农作物和“布帛”这两种生活物资。 赏析: 此诗通过描述台湾港口处的鱼群
【注释】 1. 竹枝词:唐以来流行于四川的民歌,后传至湖南、湖北、广东等地。歌词多以七言绝句形式写成,内容多反映人民生活。 2. 叠雪霏霏:形容雪花纷纷飘落的样子。 3. 轻衫团扇坠珠香:轻衫,即薄而柔软的衣料;团扇,圆形扇子;坠,指挂在颈上或衣带上的装饰品。这里指妇女佩戴的头饰和颈饰。 4. 儿家夫婿:指妻子的情人。 5. 怜温软:怜爱娇柔温暖。 6. 乱剪春纱含裤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