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晫
【注释】: “片片”指落花,红指桃花。谢春,是说春天过去。移榴蕊更精神,是说桃树的花朵像移动的红色石榴一样美丽动人。 【赏析】: 此为《题都城南庄》之四,全诗描绘了一幅春去花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感慨之情。首句写景,用“飞红”形容春去花落之景象;次句写人,写女主人公在花落之后依然美丽动人,与“红移榴蕊更精神”相互映衬;尾句抒情,抒发了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感慨之情。全诗语言优美、含蓄隽永
注释:熄灭灯火怜悯嫦娥。 赏析:此诗是诗人对月怀人,抒发伤逝之情的作品。诗的首句写景起兴,诗人于中秋之夜不寐,灭烛独坐,仰望天空中的明月。次句写诗人因看到月中的嫦娥而感发哀愁。“灭烛”二字暗示出诗人夜不能寐,“闵(mǐn)”字写出了诗人内心忧伤的情感。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点出月亮中的人物形象。最后一句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伤感情绪。全诗语言简练朴素,意境清丽凄婉,情感真挚动人
诗句解释: 1. 携家松底酹虾蟆:带着全家人来到松树底下,将酒洒在祭品(虾蟆)上。 2. 椒荔豚肩荐菊芽:以花椒、荔枝和猪肘肉搭配菊花一起供奉。 3. 吾父洲中无橘树,与兄庭下有荆花:我的祖父曾经住在湖边(洲中),那里没有橘子树;现在你(我大兄)庭下种有荆花,象征我们家族的传承。 4. 和羹莫遂笺边让,破帽无能落孟嘉:不要因为不能如王羲之(笺边让)那般文雅就放弃做菜
诗句释义:山寒,形容天气寒冷。杏未花,意味着杏花还未开放。 这首诗的译文是:“山上的树木被严寒所冻,但尚未结出果实。春天虽然来临,但还没有到杏花盛开的时候。”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季节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对未来的美好期待。 关键词注释: - 山寒:形容天气寒冷,树木被冰雪覆盖。 - 杏未花:指春天尚未来临,杏花还未绽放。 赏析: 《山寒杏未花》是宋代诗人汪晫的作品
注释:灭掉蜡烛怜悯蛾儿。 赏析:此诗写诗人夜深人静时,看到窗前飞蛾扑烛而伤,触动了内心的伤感和同情。“灭烛”是动作,“闵”为怜悯、同情的意思。 这首诗以飞蛾扑火自焚而死为象征,表现了诗人在黑暗中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理想的执着。 译文: 熄灭蜡烛,怜悯蛾儿。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元贞二年(1296),当时王冕因科场失利而赋闲在家,他常到杭州西湖游览,并写下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篇
【注释】 梨花:指梨花盛开的景色。院落:院落,泛指园林庭院。 宵短: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赏析】 《浪淘沙·北戴河》是毛泽东于1954年夏初在北戴河创作的一首词。上片写景抒情,描绘了北戴河海滨的春光;下片则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全词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充满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眷恋之情
这首诗是诗人在登源先庙留下的一首七言诗。下面是逐句的译文和注释: 1. 文皇当日伐辽东,授钥忠勋留禁中:文皇(明太祖)当年在讨伐辽东的时候,授予了功臣们权力并让他们留在宫中。 2. 违命加诬非信史,新诗昭雪有奇功:违背命令加上不实之辞并不是历史的真实记载,但是诗人的新作能洗清这些污点,并且有着奇异的功效。 3. 阴兵犹可歼凶悖,甘泽还能作岁丰:即使是阴间的军队,也能够消灭邪恶之人;即使没有甘露
【注释】 次韵朱同人携妓见访留题: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自己与朱同人的相遇为题,写了自己的感受。 行过晴溪乌桕弯:在晴朗的春日里,经过一个名叫“晴溪”的地方。 清漪犹自照苍颜:清澈的水波映照着我那苍老的脸。 □□□□□□□:指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感悟,也反映了他的心境。 举酒欣然得绿鬟:高兴地举起酒杯,邀请她一起喝酒。 鱼为知机潜别浦:鱼儿因为了解时机而悄悄地离开了水边。 兰因避俗住空山
“静观堂十偈”是宋代汪晫的作品,诗句如下: 春去人间日正长 天工催促绿阴忙 古槐高柳争新意 自是无人知底凉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1. 春去人间日正长: 春天已经离去,人间的日子变得更加漫长。这里的“日正长”形容时间的流逝,春天的过去与日俱增。 2. 天工催促绿阴忙: 大自然的工匠——春风在忙碌地催促树木生长,使得绿色的树荫变得忙碌起来。这里的“天工”指自然的力量,春风和阳光。
【解析】 本诗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以静观堂十偈为题,诗人在静观堂中作诗。此诗意境清远,风格简淡,语言平易,含蓄蕴藉,耐人寻味。其中“静中有动”“动静相生”的艺术构思是此诗的突出特色。 “有时检点旧闲游,出岫行云野渡舟。”首句“检点”,即观察、审视的意思;第二句中的“出岫行云”“野渡舟”,都是诗人在静观堂内观察到的景物,是“静中消息”。 “蓦地静中消息好,夕阳西下水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