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异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通过对青童峰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首句“当年翔凤此徘徊”中的“翔凤”指的是传说中的神鸟,这里用以比喻青童峰。“徘徊”则表达了作者对青童峰的无限向往和怀念之情。 次句“曾为真人览德来”中的“真人”指的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这里用以赞美青童峰的高洁、纯净。“览德来”则表达了青童峰吸引着人们前来观赏其美丽景色的景象。
注释: 1. 仙仗西来感百神:神仙的仪仗从西方而来,感召了众多的神灵。 2. 泥金检玉尚如新:用泥土捏成的金色和玉石制成的检阅台仍然像新的一样。 3. 山灵知是真天子:山中的灵气知道这是真正的天子。 4. 万岁声中第一人:在欢呼万岁的声音中他是第一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描绘了嵩山二十四咏中的青童峰。诗中赞美了青童峰的美丽和神奇,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
诗词原文及赏析 斩新高髻掠云开,翠色罗衣一样裁。知有真仙此中住,故命天女捧书来。 诗句注释 斩新: 崭新。 高髻: 高高的发髻。 翠色罗衣: 绿色的罗衣。 真仙: 真正的仙人。 故命天女: 故意派遣天女。 译文 高耸的山峰上,一位仙人的新发髻在云雾中显得格外清晰,她身披的绿色罗裳如同裁剪一般自然而美丽。这里居住着真正的仙人,因此特意派遣天女前来传递信息。 赏析
诗句释义: 1. 汉家天子学神仙,曾遇真人耳过肩。 - “汉家天子”指的是汉朝的皇帝; - “学神仙”是指追求长生不老; - “曾遇真人”可能是指历史上出现过的某些得道高僧或仙人; - “耳过肩”形容这些神仙的法力强大,能够轻易地接触到帝王的耳朵。 2. 不待菖蒲长黑发,须知逸乐自延年。 - “不待菖蒲长黑发”意味着不需要等到菖蒲生长到足够长来使头发变黑; -
``` 谁知方丈与瀛洲,尘世纷纷漫白头。 不到嵩山最高处,世人容易揖浮邱。 注释: 谁知道天边的方丈和瀛洲?尘世间纷纷扰扰,人们渐渐老去。 如果未曾登临嵩山之巅,那么世人便轻易地被浮云所惑。 赏析: 这是楼异在《嵩山二十四咏》中的《青童峰》一诗。诗中“谁知方丈与瀛洲”表达了诗人对天界的高度神秘和向往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人世间的纷繁与复杂。而“尘世纷纷漫白头”则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苍苔藤蔓饰须眉,狮子标形是与非。 果解颦呻作哮吼,窟中狐兔定魂飞。
斩新高髻掠云开,翠色罗衣一样裁。 知有真仙此中住,故命天女捧书来。
宋明州奉化人,徙居鄞县,字试可。 楼郁孙。 神宗元丰八年进士。 调汾州司理参军。 迁大宗正丞,度支员外郎。 以养亲求知泗州,复为左司郎中、鸿胪卿。 徽宗政和末,知随州、明州,屡治湖为田,以增岁粮,但湖水尽泄,自是苦旱,乡人怨之。 方腊起事时,以善理城戍,进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 生卒年:
宋明州奉化人,徙居鄞县,字试可。 楼郁孙。 神宗元丰八年进士。 调汾州司理参军。 迁大宗正丞,度支员外郎。 以养亲求知泗州,复为左司郎中、鸿胪卿。 徽宗政和末,知随州、明州,屡治湖为田,以增岁粮,但湖水尽泄,自是苦旱,乡人怨之。 方腊起事时,以善理城戍,进徽猷阁直学士,知平江府。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