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鼎需
南无观世音,说出种种法。 众生业海深,所以难救拔。 往往沉没者,声声怨菩萨。 注释: 1. 南无观世音,说出种种法。 2. 众生业海深,所以难救拔。 3. 往往沉没者,声声怨菩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通过赞美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和救度众生的能力,表达了人们对佛教信仰的向往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和困惑,以及对于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解脱的渴望。 在这首诗中
偈 顶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卸却符,赵州东壁挂葫芦。 注释: 1. 顶门:头顶的正中央。 2. 亚摩醯:一种印度药草,用于治疗眼部疾病。 3. 肘后:手臂肘部后面。 4. 夺命符:一种迷信说法,认为佩戴这种符咒可以带来好运和保护。 5. 瞎却眼:指视力丧失或失明。 6. 卸却符:去掉身上的符咒。 7. 赵州:地名,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8. 东壁:佛教寺庙中的东侧墙壁
注释: 打车即是打牛是,鼻孔辽天也被穿。 已经向人前献出肺腑,可怜今古妄加鞭。 译文: 打车就是打牛的意思,鼻孔大得像天空一样也被穿透。 已经向人前献出肺腑,可惜今古的人妄加鞭打。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牛的悲惨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动物生命的同情和对不公现象的不满。诗中“打车即是打牛是”一句,以幽默的方式揭示了牛被当作坐骑的命运,让人忍俊不禁。而“鼻孔辽天也被穿”则形象地描绘了牛鼻孔被割开的情景
【注释】 颂古四首 其四: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通过写“飘风洒雪”的飞絮与“雷輷电掣”的雷电、“藕丝孔里骑大鹏”的巨鲲等自然现象,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言言言兮:指飘荡不定的柳絮。 默默默兮:指雷声隆隆。 藕丝孔:指莲蓬的孔洞。 天边月:指月亮。 【赏析】 这首诗是《颂古四首》之第四首,作者通过写飘荡不定的柳絮、隆隆的雷声、莲蓬上的孔洞以及天上明月等自然现象
偈四首 其二 懒翁懒中懒,最懒懒说禅。 亦不重自己,亦不重先贤。 又谁管你地,又谁管你天。 物外翛然无个事,日上三竿犹更眠。 注释: 1. 偈四首:这是一首偈文,属于佛教禅宗的诗歌形式,通常用于表达佛学思想或禅宗修行的理念。 2. 懒翁:这里的“懒”是指懒惰、懈怠的状态,而“翁”则是一种尊称,用来称呼年长者。整句话的意思是描述一个懒惰的老者。 3. 最懒懒:进一步强调这个“懒翁”非常懒惰。 4
注释:鸟儿的窝里没有佛法,只有褴褛一布。一气吹来何处去?至今天下有讹诈。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对于当时社会上存在的迷信现象的一种讽刺和批判。首句“鸟窠佛法无多子”,用佛教中的因果报应观念,指出了佛法在世间的影响力是有限的,无法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次句“只在褴襂一布毛”,进一步说明了佛法在民间的影响,即使是贫穷的人,也会相信佛法的存在。然而,这种信仰并无法改变他们的命运
注释:大道理开辟田地创立先祖基业,明确书写田契传给后代子孙。后辈子孙不肯放弃先人的家业,年年乞食却要为路费发愁。 赏析:此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颂古》中的第十七首。这首诗赞扬了开垦农田,建立基业的伟大精神。前两句赞颂了先辈们开拓土地,创立基业的精神;后两句赞美了子孙后代不忘记祖宗的事业,每年还要向祖先求取衣食,并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全诗语言简练质朴,但感情真挚深沉
【注释】 1.入息未尝:指人死后,没有进入阴间。 2.出息:出世后的生活。 3.南浦:地名,在今安徽芜湖县南。 4.芦花:芦苇的花,即芦苇花。 5.眠:睡。 【赏析】 《颂古》是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为第四首。诗人在这首诗里赞美了渔翁的恬淡和超脱。 第一、二句说:“人死未入阴间地,出世何曾涉万缘。”这是说人死后没有去到阴间,出世以后也没有去涉猎世俗的万般关系。“入息”即“入生”,指人活着的时候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 池阳面壁(池阳,指庐山;面壁,指东林寺。)许谁(指佛经中的达摩祖师):谁能理解。 - 谁知:谁知道。 - 万古孤峰(万古,极言其远):形容山峰高耸入云。 - 对落晖(对,面对;落晖,太阳西下时的余晖):形容山在夕阳下的美景。 - 才见攒眉便回去(攒眉,皱眉,表示思考):才看见他皱起眉头就回去了。 - 早知不是丈夫儿(早,早就;丈夫儿,大丈夫的样子)
注释: 1. 颂古四首 其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诗中描绘了一幅闭门种菜、与家人团聚的画面,表达了对家庭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2. 闭门入圃太周遮:闭门,指紧闭家门,隔绝外界;圃,指菜园。太周遮,表示非常小心谨慎,不让任何杂事干扰。 3. 一唤回头便到家:一唤回头便到家,表示一旦呼唤,就能立刻回家,无需担忧。 4. 良遂知时人不委:良遂,指作者自己;知,了解;时人不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