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祖先
【解析】 1.卧病恰旬馀:卧床不起已经十多天了。卧病,指生病。恰,正好、恰好。旬,十天。2.气力无一铢:体力一点也没有了。铢,古代重量单位,合现代的十克左右。3.皮穿筋骨露:皮肤都穿透了,筋都露出来了。4.勉强且支梧(wú):勉强支撑着身体。支梧,撑持,支撑。5.无盐无米,谁为分疏(xī):没有盐和米,谁去分辨清楚呢?6.拄杖子起来,泻出百斛明珠:拄着手杖站起来,就像倾泻出了千百颗明珠一样
【注释】偈:梵语“偈”的译音,即韵文。颂:佛教经文的一种韵文体。四十二首:即四十二首诗。其三十五:指第四十三首。 “一切数句”:所有数字的句式。“非数句”:不是数句式的诗。“灵觉”:佛性,佛的智慧。“交涉”:交往、接触。“字义炳然”:文字的意义明显。“当阳一决”:直接面对阳光下决定。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关于佛性的诗。全诗以“非数句”为题,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性的深刻理解和感悟。
注释:大人拥有宏大的见识,大智之人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胸中包容着整个宇宙,手掌里把握着整个世界。 赏析:这是一首赞美具有伟大智慧与胸怀的人的诗歌。首句“大人具大见”,指的是那些拥有宽广视野和深厚知识的人能够看到事物的全貌,理解万物的本质。次句“大智得大用”,则是强调智慧的重要性,只有真正有智慧的人才能发挥出他们的作用。第三句“胸中怀六合”则形象地描绘了这种广大的视野
以下是《偈颂四十二首 其二十四》的内容: 诸人知处良遂知, 良遂知处人不知。 王维已死无人画, 留得青山对落晖。 注释: 1.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大诗人释智遇,这是一首宋词作品,已收录于唐诗宋词之中。 2. “诸人知处良遂知”意味着那些懂得其中道理的人,他们真正了解这个地方的特点。这里的“诸人”指的是那些有智慧或悟性的人,“知处”表示理解或认识某个地方
【注释】 雪子:雪。 纷纷:落的样子。 乌盆:指乌鸦巢。 忽然:一下子。 日头:太阳,这里比喻太阳从云层中露出来。 依旧是乌盆:仍然是乌盆。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雪子落在乌盆中和太阳从云层中露出后,仍然还是乌盆这两个形象鲜明的生活画面,来表现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前两句写雪花飘落在乌盆上,使乌盆变白了,这似乎很自然;然而后两句却出人意外地写到太阳从云层中露出来了
这首诗是《偈颂四十二首》的第三十六首,作者是慧能。 心镜明鉴明无碍,豁然莹彻周沙界。 - 这句的意思是,心如明镜,能够洞察一切,没有阻碍。豁然,意为开阔、通达。莹彻,意为晶莹剔透,形容心地光明。周沙界,意为遍及整个沙漠,形容心地光明的广泛性。 万象森罗不覆藏,一颗圆光非内外。 - 这句的意思是,世间万物虽然繁多复杂,但都如同森罗万象一般,无法掩盖其本质。而我们的内心,就像那颗圆满的光明
【注解】 偈颂:佛教禅宗的“棒喝”法门,是大愚禅师首创。他以棒击打弟子,用棒喝来警醒弟子,使弟子觉悟。这在佛教中被称为“棒喝”。 黄檗山头吃棒:黄檗山是禅宗祖庭,是禅宗的发源地和主要活动场所。大愚禅师在这里首创了“棒喝”法门。 大愚肋下筑拳:大愚禅师在棒喝后,常常用拳头打击自己的肋骨,以示悔悟。 佛法的的大意:佛教的根本教义是“四谛”(苦、集、灭、道)。其中,“道”指的是通向涅槃的道路。
【注释】: 1. 偈颂四十二首:唐代宗时,僧人贯休编《禅门三昧海众集》,收录了四十二位僧人的偈颂。其中第三十二首为:“十五日已前明似镜,十五日已后黑如漆。正当十五日,莺迁乔木频频语,蝶恋芳丛对对飞。” 2. 莺迁:指鸟雀在树枝上筑巢。 3. 芳丛:指花草。 4.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鸟儿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农历十五日,纷纷选择新居(乔木)或旧窝(芳丛)来过夜,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注释】 偈颂:佛教用语,用韵文来宣说佛经。 诸法寂灭相:一切事物都归于寂灭。 不可以言宣:不能用语言来宣说。 老来不著便:指年岁已高,不再追求世俗的名利。 过犯已弥天:犯下的过失已经无法弥补,就像天一样大。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偈颂四十二首 其二十三》。贾岛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以苦吟著称,诗风清奇僻涩,人称“推敲”。他作诗讲究字字推敲,句句锤炼。此诗就是他在一次外出途中
诗句原文: 有问冬来事,京师出大黄。 汉家勋业在,樊哙与张良。 注释解释: - 冬来事:指冬天发生的事情或事务。 - 京师:古代对京城的称呼。 - 大黄:这里可能是指某种药物或者草药。 - 汉家:指汉朝,古代中国的一个朝代。 - 勋业:功勋和事业。 - 樊哙:西汉初期的名将,以勇武著称。 - 张良:汉代著名谋士,曾帮助刘邦建立汉朝。 译文: 有人问我冬天发生了什么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