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照
归去来·其十 归西方赞十首 归去来。刀山剑树实难当。 归西:佛教语,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刀山、剑树:佛教中地狱之刑具,比喻生死苦难。 实难当:实在难以忍受。 饮酒食肉贪财色:佛教戒律规定不得饮酒吃肉,也不准贪恋女色。 长劫将身入镬汤:长劫:无量世;镬汤:炼狱名,地狱之一,受罪者被投入滚水之中。 不如西方快乐处: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所证得的净土,是诸佛菩萨居住的地方,也是修行人向往的地方。
归去来。 见弥陀。 今在西方现说法。 译文:回归去吧,我想念你,我现在在西方净土中,正在那里说法。 注释:这首诗是王维的《归心吟》,表达了作者对净土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宝门开,指的是佛教中的三重门,象征着佛祖的教诲。六首,指的是佛教中的经典数量,这里指六部经典。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净土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他希望通过修行,脱离世俗纷扰,达到心灵的净化和升华。同时
【注释】: 娑婆秽境:指世间污浊、丑恶的环境。 悟无生:领悟到万物本空,没有生灭的观念。 【赏析】: 归去来 其八 《归去来辞》是东晋陶渊明所作辞,表达了作者对于官场生活的厌倦,对于自然田园的向往之情。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娑婆秽境不堪停”、“急手须归安乐国”等句子,表达了对污浊社会的不满和对清净世界的向往之情。他渴望逃离污浊的官场生活,回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过上宁静安详的生活。 译文: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归去来·其三》。全诗如下: 归西方赞十首 归去来。谁能此处受其灾。 总劝同缘诸众等。努力相将归去来。 且共往生安乐界。持花普献彼如来。 注释: 1. 归西方赞十首:指佛教的净土宗经典,歌颂西方极乐世界的美好。 2. 归去来:这里指归向佛道。 3. 谁(shé)能:没有人能。 4. 受其灾:遭受灾难。 5. 总劝:总是劝说。 6. 总(zǒng)劝:总的劝告。 7.
归去来。生老病死苦相催。 【注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归去来兮辞并序》,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生死轮回的理解,以及对于佛教的信仰和追求。 昼夜须勤念彼佛。极乐逍遥坐宝台。 【注释】:这首诗是王维对佛教经文的解读,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的信仰和追求。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归去来兮辞并序》。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生死轮回的理解,以及对于佛教的信仰和追求。
翻译:归去吧,娑婆苦处哭哀哀。 急须专念弥陀佛,长辞五浊见如来。 注释:娑婆,指人间;五浊,指世间的五种烦恼:贪、瞋、痴、慢、疑。弥陀佛,即阿弥陀佛。此诗表达了作者对人间苦难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佛法的向往。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诗人以“归去来”为题,抒发了他对人生苦难的感受以及对于佛法的向往之情。诗中“娑婆苦处哭哀哀”表达了他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和感叹;而“急须专念弥陀佛
注释:归去来。归向西方净土的法门已经开启。只要心中充满虔诚和虚心,就能念佛成佛。在临终之前,一定要坐上花台,接受佛祖的教诲。 赏析:本诗是《归去来辞》中的第六篇,也是《归去来辞》中的最后一篇。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西方净土法门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坚定的信念和决心。诗人认为,只要心中有信仰、有虔诚,就能念佛成佛;而临终时坐在花台上,则是接受佛祖教诲的重要时刻。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的信仰追求
【注释】《归西方赞十首》中的第九首,是劝人念佛。 【赏析】这是一首劝人念佛的偈子,大意是:在地狱中受尽千般折磨,万种苦难,没有一点休息的时候。常常在猛烈的火焰中煎熬,声声为怀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念诵。听到这个声音的人都要坐在莲花座上念佛。 这首诗用三途地狱来比喻世间的苦难,劝人念佛以求解脱。其寓意深刻,富有教化作用
归去来。 上金台。 势至观音来引路。 百法明门应自开。 应自开。 注释及赏析: 1. 归去来:这是诗的标题,意味着诗人想要回归自然,远离尘世纷扰。 2. 上金台:意指登上高耸入云的金台,象征着追求高远目标的决心。 3. 势致观音:形容形势如同观音菩萨一般庄严、慈悲,指引着前行的道路。 4. 百法明门:指众多的方法与智慧之门,暗示着通过实践和学习可以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5. 应自开
【注释】: 《归去来》其一(宝门开六首)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以“归去来”为题,写释迦牟尼佛于菩提树下成道的一幕,以象征诗人对佛教的信仰和向往。 【赏析】: 这首诗的大意是:佛陀在灵山的讲席上,宣布要说法了,众弟子们就纷纷散去。这时,弥勒佛从兜率天宫降临,来到灵山脚下,坐在莲花宝座上,向众生说法,这就是所谓的“正见弥陀升宝座”。菩萨们则纷纷散花称颂佛陀,这就是“菩萨散花称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