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雍来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宿惠山 空山万籁生,夜卧喧逾静。 启扉望明河,月在西峰岭。 庭深如水流,松竹乱人影。 清泉鸣草际,葛衣露中冷。 幽情惬所遇,纷虑向兹屏。 注: - "空山万籁生": 描述的是夜晚时分,山中的自然声音开始响起,包括风声、鸟叫声等,营造出一个宁静而生动的山林夜晚景象。 - "夜卧喧逾静": 表示在夜间睡觉时,由于外界的声响变得喧闹,打破了原本的宁静状态。 - "启扉望明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野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叹。 译文: 冬日残阳易阴天,天色阴沉离木远。 人语聚集篱笆旁,饭香在午后刚刚熟。 傍溪渡过溪桥头,旷野辽阔任目游。 荒地纵横东向西,远处山峰忽起落。 林寒烟不隔视线,隐约可见前村屋。 点点乌鸦啼声急,寂寂牛儿睡意浓。 清磬悠扬声幽长,古洞深藏竹影中。 注释: - 步自苏团至梅村:从苏团出发,前往梅村。 - 冬残日易阴天
迂松阁 清籁生幽林,小阁日初杲。 春晴多好风,吹绿庭前草。 华池荡浮光,鱼唼穿萍藻。 披衣聊一吟,床前书颠倒。 译文: 在清幽的树林中,我听到风吹过树叶的声音,就像天籁之音,让我感到心旷神怡。阳光透过小阁楼的窗户洒进来,照亮了整个房间。春天的阳光明媚,微风吹拂着庭院里的花草。池塘中的水波荡漾,鱼儿在水中穿梭,悠闲自在。我穿着衣服,静静地坐着,开始吟诗,仿佛与世隔绝。 言采兰蕙花,芬芳挹怀抱。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石门十二景诗》之一。下面是逐句释义: 1. 石门:这是对石门的描述,可能是作者所游览或命名的地方。 2. 门封苔太古:门被封住了,上面的苔藓已经非常古老了。这句话描绘了石门的历史感和岁月的痕迹。 3. 峭插划崖垠:石门陡峭地插入山崖之中,界限分明。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石门的险峻和与山崖的关系。 4. 醉吟石上卧:作者在石门上醉酒吟诗,仿佛躺在石上休息
这首诗是诗人在冬月的十一月二日,与朋友嵇约之一起游访惠山。他们以“一生好入名山游”为韵,共游惠山,并写下了这首《游惠山》。 首先来解读一下诗句: 1. 寻山不厌频,贪奇成结习。 - “寻山不厌频”表示对山林的热爱和追求,“贪奇”则表达了对奇特景色的追求。 - “结习”通常指的是一种习惯或者习性。在这里,诗人可能是指自己对山林的热爱成为一种习惯或习性。 2. 晴空荡我怀,况与佳人集。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解答此题时,首先理解诗歌内容,把握思想情感,然后结合注释和题目的提示进行具体分析。 诗的前两句“岁新人意舒,孤怀欣有托”意思是年岁人意宽松,我的心情也感到舒畅,孤怀有所寄托。这一句写诗人心情的宽畅。“孤怀欣有托”是说自己的心情得到舒展,感到欣慰。诗人在这首诗里,把“人意”比作“云霞”,把“孤怀”比作“出南郭”,表明他的心境之开朗。 “相邀云霞友
【注释】: 1. 嵇霁峰:名不详。白鹤院:位于江苏吴江县西南洞庭山之巅,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建。 2. 茅峰顶:即太湖边的一座山峰。 3. 石门:指太湖的东岸。 4. 羽客:指道士、僧人。 5. 崔嵬:高峻。 6. 景奇进:景色奇妙。 7. 长啸跨龙脊:长啸声从山顶传来。 8. 具区:今属苏州,古称吴县,是太湖的西部,这里泛指太湖。 9. 鸱夷:传说中越王勾践曾把西施沉入湖中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勃,题目为《山中》。 注释: 1. 出山候嵇霁峰不至还宿道院:在山中等待嵇霁峰(可能是作者的朋友)到来,但嵇未到,便留宿道院。 2. 晓云捧我出:早晨的云彩像是在抱着我出来。 3. 夕月邀我归:傍晚的月亮仿佛在邀请我回家。 4. 我心如孤鹤:我的心好像一只孤独的鹤。 5. 静言思奋飞:静静地思考如何振翅高飞。 6. 飞飞念其群:飞翔时想到同伴们。 7. 途广相见稀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云泉的美景。下面将对这首诗逐句进行解读: 第一句:谁凿翠壁穿,一勺涵静贮。 - 谁凿翠壁:描述的是自然景象,形容山石如同被人工雕琢一般,具有翠绿色的色泽和质感。这里的“翠”是指绿色,“壁”则指的是山石。 - 一勺涵静贮:这里用“一勺”来形容泉水的清澈见底,而“涵静贮”则是说泉水静静地储存着,没有一点声音。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云泉的宁静与纯净
【注】石门:地名,位于今湖北省大冶市。 双髻峰:石门十二景之一。 仙姑:指神话中的仙女。 采芝:采摘灵芝仙草。 翠间:青翠之中。 返洞屋:回到洞里的房子,即山洞。 含情旦复旦:早晨又含着深情。 独向云中宿:独自在云中过夜。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石门双髻峰的美景,展现了仙女采摘灵芝仙草的神奇景象,以及诗人对此景色的深深向往和赞叹之情。首句描绘了仙女遥采灵芝仙草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