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正
注释: 谁云盛德格天难,国本将危又复安。 试按楚歌评汉祖,沛公元不溺儒冠。 谁云盛德格天难,意谓谁有高深的德行可以制约苍天呢?国本将危又复安,指国家的基业将倾覆却又得以安稳。 试按楚歌评汉祖,试着用楚地的歌曲来评论汉家开国皇帝。 沛公元不溺儒冠,沛公刘邦当初并不是沉溺于儒家的礼帽,而是以武力夺取天下。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群玉所作,诗中借古鉴今,通过对比历史与现实
【注释】 惠统:即惠帝,汉宣帝的曾孙,在位时年号为“惠”,因避讳故称。 安危:指国家安危。 动龙颜:使皇帝发怒。 元功:大功。 通侯印:指封侯时的金印。 不及:赶不上。 芒鞋:草鞋。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诗人通过描写汉文帝时四皓(即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四位隐士)的故事,借古喻今,表达了自己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和失望。 诗的开头两句说,文帝在位期间,由于他的英明
【注释】 “忘机”:比喻人与物、人与社会之间没有隔阂。 “名教”:儒家主张的礼义道德。 “彼此分”: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区分为贵贱等级。 “点检”:考察,审查。 “不云”:同“勿”,不要。 译文: 忘怀机巧的人可以与动物和人类混在一起,但礼义道德却将它们区分开来。 我们可以考察古今中外的人,看看其中有多少是不受礼义道德约束的。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看法。他看到在社会上
两主开基失早图, 判官作宰太模糊。 鲁论本是兴王业, 只恐胸中一字无。 诗句释义与赏析 第一句:“两主开基失早图” “两主开基”指的是两个统治者开创基础或事业。在这里,赵普可能指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其弟赵光义。他们共同创建了宋朝的基业。然而,“失早图”意味着他们在早期没有很好地规划和布局。可能是因为缺乏远见或是决策失误,导致了后续的种种困境。这里的“早图”可能指早期的战略或计划。
仓卒陈桥事变时,都知不与恐难辞。 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 宋太宗(939—997),名赵光义,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于公元976年至997年在位。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淳化中兴”,其政治稳定、文化繁荣,被誉为宋朝的“文治”时期。岳正的《读史·其二·宋太宗》一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宋太宗即位前后的历史事件,展现了这位皇帝从一位雄心勃勃的年轻将领到一位睿智的君主的转变过程。
读史其一 宋太祖 家母素知儿有志,他人却道帝无心。 史官兼载非相牾,后世那知费讨寻。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家母素知儿有志 - 家母:指诗人的母亲。 - 素知:非常清楚,深知。 - 儿:这里指诗人自己。 - 有志:有志向或抱负。 2. 他人却道帝无心 - 他人:外界的人或看法。 - 却道:却认为。 - 帝:此处指宋太祖赵匡胤。 - 无心:没有心志,不关心国家大事。 3.
四皓图其四 避汉逃秦智虑周,谁知亦堕子房谋。 可怜他日安刘嘱,不及留侯4及绛侯5。 注释: 1. 四皓图其四,指的是《四皓图》中的第四幅画。四皓是西汉初年的四位隐士,他们分别是东园公、甪里先生、绮里季和夏黄公,他们因为反对刘邦称帝而隐居深山,后来被汉武帝召见。这首诗是对这四位隐士的赞美。 2. 避汉逃秦智虑周,指的是避汉逃秦时的智谋和周详考虑。这里用“智虑”来形容他们的智慧和谋略。 3.
注释:小堂新敞尚未华丽,双燕频频飞来像是夸耀。你想营筑巢穴没有不可以,去年这个时候在谁家。 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双燕”为题,通过描写燕子的动态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第一句“小堂新敞未为华”是说小堂刚修好,还没有华丽的装饰。第二句“双燕频来语似夸”是说双燕频繁地飞来,好像在夸耀自己。第三句“尔欲营巢无不可”,表示你如果想营筑巢穴没有问题
读史 其三 杜后 阿母要盟毕竟寒,个中书记独相干。 晋王不肯轻传弟,欲说陈桥事似难。 诗句释义与译文: - 阿母要盟: 指母亲想要达成某种盟约的决心或意图。 - 毕竟寒: 表示事情最终是冷酷无情的。 - 个中书记: 指的是其中的重要记录或秘密文件。 - 晋王: 可能是指某个历史人物,如赵匡胤(宋太祖),他后来建立了宋朝。 - 不肯轻传弟: 表示不愿意轻易地将信息传递给弟弟或其他人。 -
【注释】 山:指袁州(今属湖南)。 枉:冤枉。被:受。 零陵:古郡名,治所在今湖南零陵县。召父:袁州长官的别称。莫向:不要在。 【译文】 你我相知不疑,而你自己却怀疑自己。你的冤屈已久,我早已知道。你到零陵来游历,不要再在愚溪强作多情之诗了! 【赏析】 《寄袁永州》一诗是诗人写给他的好友袁州刺史的一首赠别诗。这首诗通过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对友人的劝慰来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朋友的关心。 全诗共四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