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俭
诗句原文: 湖光拍天浮竹洲,隐隐一面城之幽。 中有高士披素裘,我欲从之恐淹留。 注释与赏析: - 湖光拍天浮竹洲:这句描述了湖面上的景色,湖水拍打着岸边的竹洲,给人一种静谧而深远的感觉。 - 隐然一面城之幽:这里的“城”指的是诗人的内心世界,意味着诗人在这片宁静的湖光中找到了一处可以暂时逃离现实喧嚣的避风港。 - 中有高士披素裘:高士指的是隐居不仕的贤者,他穿着朴素的白色衣服
诗句:归去儿曹欲与言,相思切处莫窥园。 译文:离开家乡的孩子们想要和你们说话,思念之情难以抑制,不要偷偷窥探园中的景色,以免打扰他们。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的深深思念和对他们纯真无邪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故乡的眷恋之情。 赏析: 本诗是宋朝吕祖俭所作,以送别汪时法归金华为题,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孩子们深深的思念和祝福。诗中“归去儿曹欲与言”一句
【注释】: 四山:四面的山岭。柴扉:指柴门,简陋的房屋用柴门代替。卒岁:一年中最后的时光,即除夕。敢:岂敢。优游:悠闲自在。这首诗是作者送友人去南方任职时所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 “四山寒雨送行舟”:四面的山岭,笼罩着寒意的细雨,我送你乘船远行。这一句写诗人在送别友人时所见之景,突出了送别的环境气氛。“寒雨”,点出时令和气候。“四山”,点出地点和方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意及赏析作者情感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求对诗歌的意象、意境、主题等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然后结合题目中的注释,分析诗中的关键句子,理解其蕴含的情感以及诗句所表达的含义。最后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简要分析。本题要注意抓住诗中的主要意象“南”“归”“天”“亲故道途相与语”,体会诗人送别汪时法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题注意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词语
【注释】 谁图遗像寘学宫,时与先儒相磨砻。 却归金华守吾宗,端坐不出固其穷。 注释:谁图:谁会想到?遗像:指孔子的画像。学宫:古代学校。时与先儒相磨砻:时常和先贤相互切磋琢磨。金华:山名,在今浙江省金华市境内。端坐:端庄地坐着。不出:不外出。固其穷:固守自己的穷困。 译文:谁能想到孔庙中会有一幅孔子的画像,常常和先贤相互切磋琢磨。我如今回到了金华守护着宗族,端庄地坐着不去外界奔波
这首诗是送别友人汪时法归金华的诗。 我们来逐一解析这首诗的内容: 1. 问途快阁得宽恩,舟转风移日未昏。 - “问途”表明是在询问道路或方向,而“快阁”则可能指的是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如亭子或楼阁之类的建筑。这里的“得宽恩”可能意味着在旅途中得到了一些恩惠或宽慰。 - “舟转风移日未昏”描绘了一幅船行驶在水面上,随着风向的改变,太阳尚未落山的画面。这里的“舟转”暗示着船只正在移动
注释: 有人说,送别远行的友人不嫌远,但我身体衰败,懒得出门。 还特地嘱咐,你回来时路旁等候,我还留有风月相伴黄昏。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友人汪时法归金华而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首句“人言追送不嫌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不舍,认为别人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自己却因为身体衰败,懒得出门,所以才会显得特别地关心。 第二句“我独衰残懒出门”,进一步描绘了自己的身体状况
注释: 携手山桥第一轩,谁能结我梦中缘。 他年有意重过我,细细炉熏理旧编。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人未来的美好祝愿。 首句“携手山桥第一轩”,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宁静的自然之中。诗人通过这一景象,表达了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第二句“谁能结我梦中缘”,则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友谊的渴望
注释与赏析: 送汪时法归金华 梅潦因仍不计旬,舟车屡易敢因循。昭真观里泠泠水,岂解游人有怒瞋。 译文: 梅花的流水因为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而不再计算时间,船和车辆多次更换却不敢因此而停滞不前。在昭真观里的清冷泉水,难道能够理解游人的愤怒和愤怒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表达离别之情的诗作。首句“梅潦因仍不计旬”,表达了梅江上的水流因为已经延续了很长时间而不再计算时间
霁虹解缆动江声,风不随人舟易横。 【注释】: 霁虹: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 青泥:地名,在金华附近。 赏析: 首联写送汪时法归金华途中的景象。诗人乘坐的船经过雨后的彩虹,解开船锚,驶向江中。由于江水湍急,船难以行驶。这时风力也很大,小船容易翻覆。 第二联写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咫尺之间是青泥,这里指的是地名,在金华附近。月色朦胧,映照在江面上,显得非常宁静。此时诗人想与友人相对而谈自己的平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