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长文
云霞咫尺压吴郊,乘兴斯须棹小舠。 欲往结庐嗟未得,羡他何氏有三高。 注释:距离近在咫尺的云霞似乎压抑着苏州郊区的天空,趁着兴致一时划起小桨。想要去那里建造住所却感到遗憾,羡慕他们那三座山峰高耸入云。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对苏州虎丘的向往之情和对当地美景的赞赏。首句通过“咫尺”这一词表达了虎丘的地理位置之近,与“吴郊”紧密相连。接着,诗人通过“乘兴”一词表达了自己出游时的愉悦心情
注释:人们都在争抢官位和权力,哪里还有人追求烟霞归隐呢?我怀念着烟霞归隐的生活,鲁望先生如果有知,看到我现在这种状况,一定会觉得可笑,他一定还会嘲笑我回到城郭中,留恋于尘世的繁华。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在松江垂虹亭登长桥夜泊时写的,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无常、世事如梦的感慨。诗中的“我爱烟霞归去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玉堂紫阁冠英游,身作三公未白头。 须向凤凰池上浴,岂容萧散咏林丘。 注释:在紫禁城中的玉堂和紫阁中担任着重要的职务,享受着尊贵的地位,但仍然保持着一颗年轻的心,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就。(这里指朱长文年轻时就已取得显著成就,但仍未完全满足,仍渴望更高的地位。)必须到凤凰池中沐浴洗礼,才能洗去心中的尘埃,去除身上的污点。(凤凰池是古代官员用来洗澡的地方,寓意清洗心灵、去除杂念
万丈澄潭挟两崖,削成奇壁自天开。 龙泉一淬名因得,不待秦皇发冢来。 注释:虎丘的万丈深潭环绕着两座山崖,自然形成了如刀削般陡峭的奇石峭壁,宛若天地间天然形成的屏障。这里的泉水经龙泉淬炼后名声大噪,其水质之佳无需秦始皇那般劳师动众去发掘。 赏析:此诗是朱长文游虎丘时的即兴之作。首句“万丈澄潭挟两崖”描绘了虎丘的壮阔景象,万丈深潭环绕着两座险峻的山崖,形象地展示了虎丘的地势特点
注释: 前一句说,前代的智者面对江流而洗涤衣襟,身临其境却超然物外。 第二句说,自己的才能本来就与隐逸相合,不泛舟五湖又何处是归处呢。 赏析: 这首七绝以议论起兴,先发议论,然后描写松江景色和游人的心情,抒发诗人在松江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清幽,表达了诗人对前代圣贤的景仰以及自身怀才不遇的苦闷之情
注释:秋月乘兴游松江,来到垂虹亭。登上长桥夜泊南岸,早晨游览宁境院。因此写成十首绝句呈君勉,并且寄给子通。其中第三首为: 云动鉴中双桨飞,天围林外片帆归。 栏杆倚遍日云暮,坐看丹霞生翠微。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秋景的诗。首句写江上景色,点出秋月之景。次句写登舟所见。三、四句写船行江上所见。五、六句写登岸后所见。七、八句写观景时的感受。全诗以“看”字贯穿始终,写出了作者在欣赏美景时的喜悦心情
注释:虎丘,在苏州西南,有虎丘山和老虎丘塔。 丘如蹲虎占吴西,应得佳名故国时。 虎丘形似蹲伏之虎,占据着吴越西部,应该得到好的名声和地位,因为这里是古时候吴国的都城。 未必金精能变化,空传怪说使人疑。 也许金精能够变化出各种形象,但这只是一种传说,让人们产生怀疑而已。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友人游历虎丘的赞美与期待。首句以虎丘的山形比喻为一只蹲伏的虎,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注释】 奉陪太守及诸公游虎丘:陪同太守和众位公卿游览虎丘。太守,指苏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张怀民;诸公,指苏州诸官。虎丘:在今江苏苏州西北郊。 苦吟:刻苦地吟诵诗篇。自可继前贤:自有其价值,可以继承前人的优良传统。 十二度:指十二次游历。苏轼于元丰七年(1084年)十一月至元祐元年(1086年)间曾十二次游虎丘,故云。熊轼:即苏轼的号“东坡居士”,因以熊轼指代苏轼。 三百年:苏轼与欧阳修同年生人
《次韵蒲左丞游虎丘十首 其二》是宋代诗人朱长文的作品,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释义: - 第一句:“扫石扪萝向上行”,描述了诗人在登山过程中用手触摸石头和藤蔓的情景。 - 第二句:“门前坐见白云生”,描绘了诗人在山顶上能够看到从天而降的云朵。 - 第三句:“应思梦得多佳趣”,表达了诗人在梦中体验了许多美好的事情,这可能与他的日常生活或某种特殊的梦境有关。 - 第四句:“独宿楼中待月明”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注释进行理解分析。“虎邱换得敬亭山”,意思是在虎丘换来了敬亭山的美景,这一句是说用钱买到了虎丘山的美景,表达了他得到名利的喜悦之情;“天下难如两州好”,意思是世间的事情难以像这两个州一样美好。这里指代的是浙江的杭州和苏州两个地方;“君恩乞与一身闲”,意思是我恳求朝廷赐给我一个闲暇的时间,以便能够安心地隐居。这句表达了诗人渴望归隐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