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老僧多病苦修偏,课诵行禅夜不眠。 更荷慈悲留过客,为怜单被自装绵。 注释:老僧因为身体多病而努力修行,晚上不睡觉来学习佛法。更加感激佛祖的慈悲,留下我这位过客,因为我只带了一床单薄的被子。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寺庙中的生活状态和对僧人的同情。首句“老僧多病苦修偏”,描绘了僧人因多病而不得不努力修行,表现出他们的坚韧不拔。第二句“课诵行禅夜不眠”,进一步展现了他们为了修行而废寝忘食的精神风貌
注释: 头白山僧旧说名,早年持律晚尤精。 客来旋摘新锄菜,打水亲烧折脚铛。 译文: 头发已经变白的山寺僧人曾是我的老师,我年轻时严守戒律,晚年更加精通佛法。 客人来了就立刻去采摘新鲜的蔬菜,自己打水亲自烧着折断了脚的铁锅。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山林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诗作。通过描绘山寺僧人和自己的日常生活,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繁华的无奈。同时
注释: 行路难 其五十四 (庚寅、辛卯) 望去山腰一缕烟,到来钟梵肃诸天。 道人已习头陀行,为乞蓑衣与种田。 【赏析】 “望去山腰一缕烟,到来钟梵肃诸天。”此二句写山间之景,远望山腰,烟雾缭绕。近听钟梵,诸天肃然。“望去”与“到来”相对应,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所见所闻的景物变化。这两句诗既描绘出了诗人眼中的山景之美,又表达了他内心的喜悦与满足。 “道人已习头陀行,为乞蓑衣与种田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第一句中的“寒灰”是指佛家所说的色身,即人的躯体。第二句的“物外”是佛教语,指世俗之外的境界或事物,第三句中的“禅心”指禅宗之心,即悟道之心,“死未尽”指的是还没有死完,第四句中的“俗相”指尘世相,也是指人世间的事物。 【答案】 译文:我这一生已经交付给死亡了,在尘世中哪里来的惊奇疑惑? 因为我还是没有死透,还留有凡人的俗相,被人猜忌
行路难 其六十一 庚寅辛卯两日逢,浔阳江畔见老楫师。 头白如雪映江水,半生相识邻舍齐。 桂树故园声名久,今朝是否还余枝? 此首诗通过描绘一位年迈的船夫在江边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解析: 1. 诗句注释: - 头白浔阳老楫师:“浔阳”是古地名,这里代指作者所在地。“老楫师”指的是年纪较大的船夫,表明诗人与这些老船夫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感联系。 -
这首诗是钱澄之的《行路难 其五十九》,通过描绘作者在旅途中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下面是对各句诗句的逐条释义及其注释: 1. 祇园劫后再来兴:祇园,可能是指一个特定的地名或地点,劫难后再次兴旺发达。这里表达了作者在经历了某种困境或困难之后,又重新获得成功或繁荣的情境。 2. 耿耿犹存塔院灯:耿耿,形容光亮持续不断;犹存,仍然存在;塔院,可能是指某个具有宗教或文化意义的地点;灯
【注释】 多生:产生。 才抛稚子:刚刚放下年幼的儿子。 又关心:又牵挂、担心。 指与江头枫树林:指点着,告诉在江头枫树林里等你。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归隐后,于壬寅、甲辰年间写的一组诗中的第五十七首。此诗写自己出山送友人离去,并告诉他在江头有一片枫树林。诗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和依依不舍的友情。 “自是多生风障深”,这是说自己之所以产生种种障碍,是由于多情的缘故吧。 “才抛稚子又关心”
招寻有伴入松关,我自栖山尔自还。 注释:寻找同伴一起进入松树林的关口,而我只能隐居山林,你们可以回来。 别后望云无过念,团瓢只在数峰间。 注释:分别之后仰望天空,没有过分思念,只是静静地等待归来。我的团瓢就藏在这连绵的山峰之间。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诗人邀请朋友一起隐于松林之中,自己则选择隐居深山。在分别时,诗人并未过多留恋,而是表达了对朋友归来的期待。同时
【注释】松关:指蜀道。庚寅、辛卯:唐天宝三年(748年)至四年,杜甫流寓夔州。 【赏析】这首诗作于唐天宝三年(748年)至四年,杜甫流寓夔州时所写。诗中描绘了诗人经过险峻的蜀道之后,又值阴雨连绵,滞留在舟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前途的彷徨无措。 “自别松关苦溯流”,意思是说自从离开蜀地后,一路上艰难险阻,苦苦溯流而上。“松关”是古地名,这里泛指入蜀之路艰险难行
《行路难其六十一庚寅辛卯》是一首七言绝句,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对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诗句如下: 为指芒鞋更向前,匡庐深处许安禅? 前身应是山居客,说着峰头意惘然! 译文: 我拿着芒鞋继续前行,匡庐深处寻找心灵的安宁。 我曾是山中的隐士,现在说着山峰,心中充满了迷茫。 关键词解释: 1. 芒鞋:《古诗十九首》中有“芒鞋空去留”之句,此处用芒鞋形容行走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