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断风光不许通,坐天目顶月明中。
下方雷作婴儿叫,莫是山僧耳太聪。

注释:把断风光不许通,坐天目顶月明中。

下方雷作婴儿叫,莫是山僧耳太聪。

译文:把断风光不许通,坐在天目顶上明月高悬。

下方雷声响起如同婴儿啼叫,难道是山中的僧人耳朵太过灵敏?

赏析:跋恩上人(即元好问)的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神秘的天目山夜景图,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清静淡雅的心境。

首句“把断风光不许通”,意为阻断了所有的风光通道,不允许它们通行。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实则蕴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理解。他似乎在告诫人们,要像对待天目山一样,既要有宽广的胸怀和视野,又要有坚定的决心和勇气,不被外界的纷扰所影响,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次句“坐天目顶月明中”,描绘了诗人独自坐在天目山顶上,仰望着明亮的月光。这里的“月明中”不仅指月亮的光芒,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在寂静的夜晚,只有诗人与月亮相伴,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片宁静之中。这种孤独而宁静的感觉,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寂寞。

第三句“下方雷作婴儿叫”,则是对天目山下传来的雷声进行了形象的描绘。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雷声比作婴儿的啼叫,显得生动有趣。同时,这也暗示了天目山地势险峻、环境恶劣的特点,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然而,诗人却以轻松的心态面对这一切,似乎并未将其放在心上。

末句“莫是山僧耳太聪”,则是指诗人自己。他认为自己的耳朵过于敏感,总是能够听到一些别人听不到的声音。这里的“聪”既指听觉上的敏锐,也暗含了诗人对于世间繁华喧嚣的厌倦和远离。

整首诗通过描写天目山夜景图来表达作者的心境和感受。他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与和谐。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他对世俗名利的淡泊和对人生哲学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