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曲仙人止善君,乱离何处避尘氛。
独乘一苇淩沧海,谁共三茅管白云。
丹井洗瓢分石髓,宝函封检秘天文。
他年定有方壶约,几夜苏台候鹤群。
【注释】
止善:王止善,作者友人。茅山:今属江苏省句容县。
一苇淩沧海:以苇为筏,横渡沧海。凌:横渡。
谁共三茅管白云:谁与王止善一起管理白云。三茅:指道家的三位重要仙人,即“云台、神秀、太素”。
丹井洗瓢分石髓:在丹井中洗涤瓢,把其中的石髓分出来。
宝函封检秘天文:用宝函密封起来保存天文图。
方壶约:即《楚辞·远游》中的“吾将挥袂告别兮,举帆远游于方壶之滨”。
几夜苏台候鹤群:在苏台上等候仙鹤。几夜:多少个夜晚。
【赏析】
此诗首联点题,二联叙写归隐之事,三联写隐居生活的情趣和抱负,末联表达归隐的愿望。全诗意境高远,情调清雅脱俗。
起笔“句曲仙人止善君”,句曲山是道教名山之一,止善君指王止善。王止善(1093—?)字公度,号止善居士,句容人,苏轼好友。据《舆地纪胜》卷一〇九引《乾道四明图经》:“句曲山,在句容县北,一名金坛山。唐天宝初改名句曲。”又《太平寰宇记》卷一一四:“句曲山,在句容县北十五里,一名金坛山,唐天宝二年改曰句曲。”据此王止善当生于宋代,卒于明代或清代。
“乱离何处避尘氛”,诗人感叹世事纷扰,无法安身立命,只得远离尘嚣。这句表达了王止善对乱世的无奈。
“独乘一苇凌沧海”,诗人独自一人驾着小舟,横渡无边无际的大海。这句描绘了王止善的孤独和坚韧。
“谁共三茅管白云”,诗人感慨无人能与他共同享受这片宁静的天地,只能独自欣赏云彩飘浮在空中的景象。这句表达了王止善对孤独的无奈。
“丹井洗瓢分石髓”,诗人在丹井中洗涤瓢,把其中的石髓分出来。这句描绘了王止善的生活简朴和自给自足。
“宝函封检秘天文”,诗人用宝函密封起来保存天文图。这句表达了王止善对知识的珍视和追求。
“他年定有方壶约”,诗人期待着有一天能与王止善一起在方壶山相聚,共享天伦之乐。这句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几夜苏台候鹤群”,在苏台上等候仙鹤。这句表达了王止善对仙境的向往和追求。
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王止善的形象,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生活和理想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