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地僻车马稀,十载倦游歌《式微》。
傍溪卜筑面流水,拂石展簟消炎晖。
老翁过从就蔬食,幼女补缀成絺衣。
西亭去家苦不远,日暮共逐渔樵归。
夏日园中清暑二首
东湖万顷波渺茫,人家多在云水乡。
《竹枝》调短阿家女,《桃叶》歌长何处郎。
疏林归鸟度花影,近水流萤浮竹光。
东山坐待月已出,不觉凉露沾衣裳。
青山地僻车马稀,十载倦游歌《式微》。
傍溪卜筑面流水,拂石展簟消炎晖。
老翁过从就蔬食,幼女补缀成絺衣。
西亭去家苦不远,日暮共逐渔樵归。
【注释讲解】
- 青山地僻车马稀:青山环境僻静,路上车马稀少。
- 十载倦游歌《式微》:十年来厌倦了游览,唱起了《诗经》中的《式微》。
- 傍溪卜筑面流水:靠近溪流的地方建造房屋,面向流水。
- 拂石展簟消炎晖:在石头上铺设席子,让阳光照射。
- 老翁过从就蔬食:年长的男子过来一起享用蔬菜。
- 幼女补缀成絺衣:年幼的女儿们补缀衣服,做成细葛衣。
- 西亭去家苦不远:西边的亭子离家并不远。
- 日暮共逐渔樵归:傍晚时分一同追赶打渔和砍柴的人回家。
【赏析】
《夏日园中清暑二首》由明代诗人吴志淳所作,是一首描绘夏日乡村生活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的描写,展现了宁静田园生活的魅力,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
首篇“东湖万顷波渺茫,人家多在云水乡。”开篇便将读者带入一个广阔的湖泊景象中,四周环绕着连绵不断的高山,湖水浩渺,与天空相连,给人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感。这种描述不仅营造了一种幽深、神秘的氛围,还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接着诗人以《竹枝》调为题,描绘了一位年轻女子的歌声悠扬动听的情景,她的声音仿佛穿越云层,飘荡在山谷之间。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和敏锐观察力。
“疏林归鸟度花影,近水流萤浮竹光。”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夏日夜晚的景色。疏树林中归巢的小鸟掠过花影,近水中漂浮的萤火虫映衬着竹叶的光华。这些生动的比喻使画面充满了动态美,也让人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诗人通过对光影的精细刻画,传达了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情感。
最后两首诗则更多地描绘了人物的生活场景。“老翁过从就蔬食,幼女补缀成絺衣。”描述了一位老翁和一群儿童在一起享受简单的生活乐趣,他们一起劳作、共享美食。这不仅展示了一种简朴的生活方式,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淳朴的情感纽带。
“西亭去家苦不远,日暮共逐渔樵归。”则是诗人对家乡情感的一种抒发。虽然他离家不远,但每当夕阳西下时,他总能和家人一起追赶打鱼和砍柴的人回家,享受那份久违的安宁与温暖。这种描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深厚感情,也反映了传统乡村生活中简单而真实的美好时光。
《夏日园中清暑二首》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内涵,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自然景观和温馨的家庭画面,让人在欣赏中感受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