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里过琳宫,一舸斜阳汉水东。
下马已辞山巀嶪,开轩仍见竹葱茏。
画檐不碍迎霜叶,玉宇频来处暑风。
童御无知友朋远,满襟幽思与谁同。
【注释】
七月三日:农历的七月初三。郧县:山名,在今湖北西北部。琳宫:美玉砌成的宫阙。一舸:一叶小舟。汉水:指汉江,在湖北北部。巀嶪:高峻的山峰。处暑: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大约在公历8月7日左右。童:指童稚之辈。御:指帝王。
【译文】
七月初三这天喜逢到郧县,一路山行走了十多天后,才从山岭中走出。稻花飘香里经过美玉砌成的宫殿,一叶扁舟在斜阳下驶向汉水的东岸。我下了马,辞别了高峻的山岭;打开窗子,又见到茂密的竹子。画檐不碍迎霜的树叶,玉宇频来处暑的风。我驾着童车,却无知音友朋远去,满襟幽思与谁同啊。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诗人于七月初三日,自武昌经襄阳到荆门,一路山行十多天,才从山岭中走出来。一路上稻花飘香,过琳宫(即玉殿),乘小舟(即扁舟)驶向汉水的东岸,一路上所见所闻,都融入了诗人的笔端。
“七月初三”是题眼。此诗作于七月初三,时值盛夏,正是农忙季节。而诗人却要远道跋涉,这自然引起他的愁怀。但作者没有直接抒发旅途的辛劳和苦闷,而是将这种情绪隐藏在轻松、欢快的诗句之中。他写“七月三日喜至郧县”,以高兴的心情起笔,为全诗定调,并点明此行的目的。
“稻花香里过琳宫,一舸斜阳汉水东。”这是诗人对旅途所见的描绘。诗人乘坐的小舟在夕阳斜照下,驶向汉水之东,沿途所见是一片丰收景象:稻花飘香,美丽的琳宫历历可见。这里用“琳宫”形容汉江边的宫殿之美,形象生动,富有诗意。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不忘自己的使命,因此他在看到琳宫内的琳王时,不禁感慨万分:“一舸斜阳汉水东。”这里的“一舸”,指的是小船,而“斜阳汉水东”,则写出了诗人乘船行进的方向。
“下马已辞山巀嶪,开轩仍见竹葱茏。”在欣赏完美丽的景色之后,诗人下马休息,告别了高峻的山峰。此时他打开了窗子,看到了郁郁葱葱的竹林。这里诗人用了两个动词“下马”“开轩”,写出了他行走的艰难和疲劳,以及他欣赏美景后轻松的心情。同时,诗人还通过“仍见竹葱茏”,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画檐不碍迎霜叶”,“玉宇频来处暑风”两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诗人所经历的环境。这里的“画檐”是指精美的屋檐,“玉宇”则是指华丽的房屋。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在欣赏着这些建筑物的美,他赞美这些建筑的精美和华丽,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所见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他通过对美景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向往;通过对旅途艰辛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人生道路的艰辛和感慨;通过对友情的怀念,表达了自己对友谊的珍视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