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朔多奇士,栾城有令孙。
策名游宦海,衍庆出儒门。
两府推曹掾,群公听讨论。
天池鹏远击,云路鹤高鶱。
腾达初云迈,驰驱岂惮烦。
河汾一白简,江浙两华轩。
吏牍机权密,官联体统尊。
流亡藉安集,诖误得平反。
材器楩楠耸,胸襟云梦吞。
北藩曾入幕,南国复攀辕。
夙望存台阁,声能著塞垣。
芸编严子训,芝检答亲恩。
显达逢昭代,荒凉忆故园。
修程车骋辙,厚福水流源。
政抚青霄立,俄瞻素旆翻。
佳城俨新市,搔首赋招魂。
【注释】
1.挽岭北省郎中苏子宁:苏子宁曾任过岭北省的郎中,现在他去世了。
2.河朔:黄河以北。
3.多奇士:这里指河北一带有很多有才能的人。
4.栾城:地名,在今河北省。
5.令孙:好子孙,指苏子宁的儿子。
6.策名:指科举考试取得功名。
7.游宦海:在官场中活动。
8.衍庆:延续庆福。
9.两府:指朝廷的两个重要部门,即中书和尚书省。
10.曹掾:汉代官名,为丞相属官。
11.推曹掾:指被推举任曹掾。
12.群公:指朝廷的官员们。
13.天池:神话传说中的龙王之宫殿,比喻高官厚禄之地。
14.鹏远击:比喻仕途顺利,如大鹏展翅高飞。
15.云路鹤高鶱:比喻仕途升迁很快。
16.初云迈:刚迈出仕途的第一步。
17.驰驱:奔波忙碌。
18.白简:古代官吏的一种公文简牍,白色表示尊敬。
19.江浙:泛指东南地区。这里代指苏子宁的家乡。
20.白简、华轩:都是古代高级官员出行时的座车。
21.机权:机宜,权力;机变,权宜之计。
22.体统尊:地位崇高。
23.安集:安抚百姓。
24.诖误:错误。
25.得平反:得到昭雪。
26.材器:人才与器物。
27.楩楠耸:楩木和楠木高大挺拔。
28.胸襟:胸怀。这里是说胸襟像云梦一样宽广。
29.北藩曾入幕:曾经到北方任职。
30.南国复攀辕:又回到南方任职。
31.夙望:早年的期望。
32.台阁:古代指中央政府。
33.声能著塞垣:名声传扬四方。
34.芸编:指《新语》,一部记录帝王言行得失的典籍。
35.严子训:严光,字子陵,东汉隐士。此处借指文章或书籍。
36.芝检:芝草印章,比喻诏书、圣旨等文书。
37.昭代:光明的时代。
38.荒凉:凄凉,萧条。
39.修程:行程,旅途。
40.车骋辙:指车马奔驰。
41.厚福:深重的恩德。
42.流源:水源。
43.青霄立:站在青云之上。
44.素旆:白色的旌旗。
45.佳城:美好的墓地,也比喻美好的生活和环境。
46.搔首:搔头思考,表示深思或感慨。
【赏析】
这是一首吊唁诗,诗人以苏子宁生前的事迹,抒发了对其一生的追忆与怀念之情。此诗语言质朴,情意深长,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感情和高洁的人格。
点明题意,说明苏子宁是位才高德厚的好官,并概述了其生平事迹。其中“河朔”指黄河以北地区,“多奇士”,表明这一地域人才荟萃;而“栾城”,则是指洛阳附近的一个县,这里指苏子宁出生于这个县。这两句是说苏子宁出身于河北地区的名门望族,是当地有名的才俊之士。接着写苏子宁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官职。“策名游宦海”中的“策名”指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取进士资格,“游宦海”即在官场中谋职,而“衍庆出儒门”则说明其家族世代以儒学为荣,因而他自然也就继承了家学渊源,得以在仕途上大有作为。接下来八句则是对苏子宁政治生涯的具体描写。从“两府推曹掾”开始,苏子宁被推举任用为曹掾,也就是担任中书省和尚书省两个重要部门的属官。此后,他先后被任命为群公听讨论的要职,以及两府中的其他要职。这些职务都表明他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天池鹏远击”一句,形象地比喻他的仕途一帆风顺、前程似锦;“云路鹤高鶱”则进一步描绘了他如同一只高飞的大鹏和一只翱翔云端的大鹤,在朝中显达一时。然而,尽管苏子宁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但他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那就是为民请命,造福一方百姓。因此,他在仕途上虽然一路顺风,但也从未因此而懈怠过对民生的关注与改善。最后六句则是对苏子宁人生道路的一种总结性概括:他年轻时就曾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职位,后来又被召回京城,继续发挥他的才干;在他晚年时,他又回到了故乡,继续致力于民生事务。同时,他也一直心怀感激之情,感谢那些曾经给予过他支持和帮助的人们。这种感恩之心使他始终保持着一种高尚的品质和道德情操。整首诗歌语言流畅、意境深远,通过对苏子宁一生的回顾和总结,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感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