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旧隐岩峦秀,精舍萧闲殿阁虚。
像礼旃檀千古佛,经翻贝叶五天书。
兽依草座跏趺后,禽下花台施食馀。
空翠湿衣横楖栗,绀泉澄钵涌芙蕖。
鹫峰梦绕云中寺,鹿苑身栖物外居。
清梵夜回松月冷,孤禅昼起柏烟疏。
曙钟寒韵侵虚籁,午供春香入野芜。
道念有时怜老病,尘缘无计问真如。
远公若许来同社,陶令何妨去结庐。
便向东林傍尊宿,菩提从此发心初。

【诗句释义】

名山:著名的山。

旧隐:曾经隐居的地方。

岩峦秀:山峰秀丽。

精舍:修行用的房屋,也泛指寺庙。

萧闲:清静。

殿阁虚:空无一人的殿堂楼阁。

像礼:供奉佛像的礼节。旃檀:香木。

经翻:佛教经典。贝叶:古印度僧人所诵念的一种经书的名称。

兽依:禽兽依偎着。草座:佛堂前的石凳。

禽下:鸟雀落在。施食馀:残剩的食物。

空翠:飘渺的云气。楖栗:树皮。绀泉:深碧色的泉水。

绀泉澄钵涌芙蕖:形容水清澈见底,倒映出荷花的美丽景象。

鹫峰梦绕云中寺,鹿苑身栖物外居:鹫峰寺位于高山之上,鹿苑寺则在山脚下,诗人梦中游走于这些寺庙之间。

清梵:佛教中的清净法音。夜回松月冷:夜晚月光下的松林显得格外宁静而寒冷。

孤禅昼起柏烟疏:白天修行时,四周弥漫着柏木燃烧后的气味,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曙钟寒韵侵虚籁:清晨的钟声穿透了寂静的空气,与寒冷的风声融为一体。

午供春香入野芜:中午时分,阳光明媚,空气中弥漫着春天的气息。

道念有时怜老病:对修行者来说,有时候会感到自己年岁已高、疾病缠身。

尘缘:世俗的牵绊。真如:佛教中的真理。

远公若许来同社,陶令何妨去结庐:如果慧远大师同意我来与他一起修行,那我也可以像陶渊明那样去隐居。

便向东林傍尊宿,菩提从此发心初:于是我就来到了东林寺附近的尊宿处,开始学习佛法。

【译文】

名山的旧隐之处有秀丽的岩峦,幽雅的精舍里空无一人的殿堂楼阁。

供奉佛像的礼节和香木的旃檀,千年流传下来的佛教经典的贝叶。

野兽依偎着草地石凳打坐后,鸟儿落在花台上施舍食物余味。

空灵的白云湿透了僧人们的衣服,清澈的泉水涌动着如同莲花一般的美丽。

鹫峰上我仿佛在梦中游历云中寺,鹿苑中我又像是在物外栖息。

夜晚清梵的声音穿过松林发出寒意,白天修行时四周弥漫着柏木燃烧的气味。

早晨听到钟声感到寒冷,午后闻到炊烟让人感到舒适。

对修行者来说有时候会感到年岁已高、疾病缠身,但是世俗的牵绊是无法消除的。

如果慧远大师同意我来与他一起修行,那我也可以去像陶渊明一样隐居。

于是我就来到了东林寺附近的尊宿处,开始学习佛法。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律诗,表达了他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和对佛教修行的理解。

首联“名山旧隐岩峦秀,精舍萧闲殿阁虚。”描绘了名山的自然风光和幽静的氛围。这里的“岩石”、“岩峦”都是描写山的特点,展现了山的壮丽景色和雄伟气势。“精舍”指的是寺庙,“萧闲”则表示这里没有喧闹和嘈杂,只有宁静和安详。通过这两联的描述,诗人表达了他对山水之间的和谐与宁静的向往。

颔联“像礼旃檀千古佛,经翻贝叶五天书。”则是从佛教的角度来表达他的修行理念。这里的“像礼”指的是供奉佛像的仪式,“旃檀木”是制作佛像的材料,而“贝叶经”则是古代僧人诵念的经典。通过这两联的描述,诗人表达了他对佛教的信仰和对修行的执着追求。他认为像旃檀木这样珍贵的木材可以雕刻成佛像,而贝叶经则能够传播佛教的智慧。

颈联“兽依草座跏趺后,禽下花台施食馀。”则进一步描绘了他的修行状态。这里的“兽依草座”指的是动物们在草地上休息的情景,而“禽下花台”则是指鸟儿在花朵盛开的平台下方觅食的情形。这两联的描述都体现了他修行时的平和与自在。他坐在草垫上打坐冥想,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同时他也在花台旁享用剩余的食物,享受着生活中的点滴美好。

尾联“空翠湿衣横楖栗,绀泉澄钵涌芙蕖。”则是对他修行生活的总结。这里的“空翠”指的是天空中的云雾缭绕,“横楖栗”则是形容衣服被云雾湿润的感觉。而“绀泉”则是清澈见底的泉水,“澄钵”则是指盛满水的钵盂。通过这两联的描述,诗人表达了他对修行生活的感受和体验。他觉得自己的心境如同被云雾笼罩的山林一样,充满了神秘和宁静;而他的修行生活又如同清澈见底的泉水一样,充满了智慧和清新。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修行生活的描述,传达了王维对山水之爱以及对佛教修行的敬仰之情。它不仅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才华,同时也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心灵平静的生活理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