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三桥步,行舟野色新。
乱山围草市,荒埭接江津。
杉竹通蛮獠,麇麋贩猎人。
欲将金粟酒,为子拂征尘。
【注释】
则明游余杭三桥步回过余草堂赋此谢之:则,我。则明,我的友人。余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三桥,即钱塘江的三座桥梁。步,徘徊。回,指经过。草堂,指诗人的住所。赋此,作诗感谢。谢,答谢。
秋日三桥步,行舟野色新:秋日漫步于杭州三桥,江面景色如画。
乱山围草市,荒埭接江津:远处山峦环抱,小草市与江边的码头相连接。
杉竹通蛮獠,麇麋贩猎人:杉树林和竹林中住着少数民族,麋鹿和野猪经常被贩卖猎杀。
欲将金粟酒,为子拂征尘:想要借美酒来洗去旅途上的风尘。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友人游览杭州三桥时所作的一首七律。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风景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全诗语言朴实自然,感情真挚动人,是一首优秀的山水之作。
首联“秋日三桥步,行舟野色新”,描写了作者与友人游览杭州三桥时的所见所闻。秋季的杭州,天气清爽宜人,江面上波光粼粼,远处的山峦苍翠欲滴,近处的花草树木繁茂生机。行走在三桥上,仿佛置身于画中世界般令人陶醉。
颔联“乱山围草市,荒埭接江津”,进一步描绘了杭州的自然风光。远处的群山环绕着一片绿油油的草地,小草市坐落在其中。而江边的码头则连接着荒废的田地。这些景物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杭州独特的自然风光,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颈联“杉竹通蛮獠,麇麋贩猎人”,则是对杭州少数民族和狩猎活动的生动描绘。杉树林和竹林中住着少数民族,他们善于狩猎;麋鹿和野猪经常被贩卖猎杀。诗人通过对这些少数民族和狩猎活动的描绘,展现了杭州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这一联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
尾联“欲将金粟酒,为子拂征尘”,则是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表达。他希望借助美酒来洗去旅途上的风尘,让友人感受到家的温暖和舒适。这一联既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和体贴,又表达了他对家乡生活的思念之情。通过这一结,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相结合,使得整首诗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