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朝谠议尽良规,谁使君王死后疑。
一旦銮舆渡辽水,即时扶起墓前碑。
【注释】
立朝:即在朝廷中。谠议:正直的议论。尽良规:完全依照良法。谁使:是谁让。君王:指君主。死后:去世后。疑:怀疑。一朝:一夕,一个早晨。銮舆:帝王的车驾。扶起:扶持、扶助。墓前碑:坟墓前的石碑。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古迹诗,诗人通过描绘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来反映君臣之间那种亲密无间的友谊。全诗意蕴深厚,耐人寻味。
第一句“立朝谠议尽良规”,意思是说,魏徵在朝廷中敢于直言进谏,提出了许多好的治国良方。这里,“谠议”指的是正直的评论和建议;“尽良规”是指完全依照正确的方法行事。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魏徵这种忠诚于国家、勇于直谏的精神的高度赞扬。
第二句“谁使君王死后疑”。这里的“君王”指的是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是那些让唐太宗去世后仍然对他产生怀疑的人。这里,“死后疑”指的是人们对于唐太宗去世后的情况表示怀疑,认为他并没有真正死去,而是被某种神秘力量复活了。这种解释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甚至成为了一种迷信思想。然而,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出这种观点,而是通过对魏徵的赞美,暗示了这种迷信思想的存在。
第三句“一旦銮舆渡辽水”,意思是说,有一天,皇帝的车辇驶过了辽水。这里的“銮舆”指的是皇帝的车驾;“渡过辽水”则是指皇帝离开了京城长安。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唐太宗离开京城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太宗皇帝的敬仰之情。
最后一句“即时扶起墓前碑”,意思是说,就在皇帝车驾经过辽水时,有人立刻扶起了墓碑。这里的“即时”指的是立即;“扶起”则是指扶持、扶助。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太宗皇帝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于他生前政绩的认可。
整首诗以唐太宗和魏徵之间的关系为线索,通过对两人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诗歌也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