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禳致风雨,传说自古先。京师大旱连二年,地蒸热气如云烟。
林林嘉木尽槁死,毋论黍稷生秋田。武当真人张洞渊,为道有心如铁坚。
粗衣恶食夜不眠,两眼奕奕光射天。天子有敕丞相宣,诏君祷雨纾忧煎。
君坐默不语,奏达虚皇前。将吏驱蛟龙,雷电相后先。
童童雨脚昼夜悬,平地涌水如通川。稚禾出土芃芃然,小草大木争芳妍。
都人士女喜欲颠,谓君直是真神仙。我今为作喜雨篇,勒诸厓石千年传。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全诗如下:
武当山张真人奉诏祷雨有应,祈禳致风雨,传说自古先。京师大旱连二年,地蒸热气如云烟。
林林嘉木尽槁死,毋论黍稷生秋田。武当真人张洞渊,为道有心如铁坚。
粗衣恶食夜不眠,两眼奕奕光射天。天子有敕丞相宣,诏君祷雨纾忧煎。
君坐默不语,奏达虚皇前。将吏驱蛟龙,雷电相后先。
童童雨脚昼夜悬,平地涌水如通川。稚禾出土芃芃然,小草大木争芳妍。
都人士女喜欲颠,谓君直是真神仙。我今为作喜雨篇,勒诸厓石千年传。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在唐宪宗元和五年(公元800年)所作,当时京师(即长安)连年遭受旱灾,白居易为此特地写了一首《武当山张真人祷雨颂》,表达了他对张真人口才与智慧的钦佩,以及对自然现象的感慨。全诗语言朴实而不失典雅,情感真挚而深沉。
首句:“祈禳致风雨”:祈求神灵降雨,以解旱情。“祈禳”是古代的一种宗教活动,通过祈祷、祭祀等方式来祈求神明降福或消灾。此处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敬畏和期待。
次句:“传说自古先”:自古以来就有关于祈雨的传说。这一句表明了祈雨习俗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第三句:“京师大旱连二年”:描述京城连续两年的大旱。“京师”指当时的首都长安。长时间的干旱给百姓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第四句:“地蒸热气如云烟”:形容京城上空热气蒸腾的景象,如同云烟般模糊不清。这是对当时天气状况的生动描绘,也反映出百姓生活的艰辛。
第五至七句:“林林嘉木尽槁死,毋论黍稷生秋田”:京城周围的树木因为缺水而枯死,即使到了秋天,庄稼也无法生长。这是对自然灾害影响下农作物生长状态的描写。
第八句:“武当真人张洞渊”:赞美武当山道士张洞渊的高超道术。“武当山”是道教名山之一,这里特指张洞渊这位道士。“真人”是对道士的尊称,表示对其修为的高度认可。“道有心如铁坚”进一步强调了张真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品质。
第九至十句:“粗衣恶食夜不眠,两眼奕奕光射天”:描述了张真人艰苦的生活条件和他超凡脱俗的精神风貌。他不顾自己的贫困和饥饿,日夜苦修,眼神炯炯有神。“奕奕”形容精神饱满、充满活力的样子。
第十一句:“天子有敕丞相宣,诏君祷雨纾忧煎”:天子命令丞相传达旨意,让张真人去祈雨缓解百姓的旱情。这体现了皇帝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关注。
第十二至十四句:“君坐默不语,奏达虚皇前”:张真人在接到圣旨后,默默无语,向天帝奏报了自己的祈雨计划。“虚皇”是指天帝,是对最高神祇的尊称。张真人的决心和勇气跃然纸上。
第十五句:“将吏驱蛟龙,雷电相后先”:描述祈雨过程中出现的奇异景象。“将吏”指的是负责祈雨的官员们。他们利用法术和力量召唤出蛟龙,然后由雷电指挥着它们行动,形成了一幅壮观的画面。
**第十六句:“童童雨脚昼夜悬”,童童”在这里形容雨点密集而急促的样子。“雨脚昼夜悬”进一步描绘了雨水连绵不绝的景象。
第十七句:“平地涌水如通川”:形容雨水充沛,地面被淹没,就像江河一样。“通川”意味着广阔的水域。
第十八句:“稚禾出土芃芃然,小草大木争芳妍”:描述雨水滋润后,幼小的禾苗破土而出,草木竞相生长,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芃芃”是茂盛的意思。
最后两句:“都人士女喜欲颠”,“我今为作喜雨篇”:表达了所有市民和妇女的喜悦之情,认为这是真神仙的庇佑。“我今为作喜雨篇”意味着白居易亲自撰写了这篇赞美祷雨成功的诗文,流传千古。
这首诗通过描绘祈雨的过程和结果,展现了张真人崇高的道德品质和卓越的智慧才能。同时,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对生命活力和美好未来的向往。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情感真挚热烈,是一篇富有哲理和美感的优秀作品。